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1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64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多族群、多层次、多方言杂居于同一区域,在政治地位一致,没有政策上和事实上的歧视,各个群体外表特征难以区分、辨别的情况下,他们的婚姻仍然没有完全平等,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949年以来广西贺州枫木村壮族男子配偶来源地变迁的情况,充分显示出这一特点,表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水平、族群层次、族群传统造就的自我意识等因素对婚姻选择的影响巨大。同时,与各族群及层次通婚普遍较高的比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这里的族群关系整体和谐融洽,经济文化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并共同向小康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82.
文章通过对2000多年前句町国时代壮族先民婚姻形态的考证,对桂滇边驮娘江流域30万壮族人中当前仍盛行的女娶男嫁婚姻展开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通过对壮族男娶女嫁婚姻起源的探索,以及对20世纪上半叶仍普遍存在的壮族女子走婚制(即不落夫家)的论述,来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勾勒出20世纪初壮族社会中三种婚姻形态并存的历史画面,并试图通过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衬托出人类婚姻史的模糊轮廓.  相似文献   
83.
壮族行板     
冯艺 《中国民族》2008,(12):72-75
“呢的呀”黑衣壮人生命的诵歌 走进那坡,人们必须再次打开广西地图,寻找,端详,实地对照。没错,此刻你已站在这片自西南向东北呈倾斜之势的美丽沃土上。玫瑰色的晨雾满天空漾开,辉煌的太阳仿佛正喷礴自这片海洋般壮阔的层层峰峦。  相似文献   
84.
花婆神话与壮族环境伦理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植物的始祖认同,是壮族区别于大多数民族的一个特殊的族源生成方式。而作为壮族始祖的花婆,不是用某种具体的花来指代,而是基于壮族人神同构关系以缔结环境伦理的花的总汇。花婆神话所包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张力,其文化意义指向壮族对环境伦理的强烈认同;它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度发越的特殊形式,对当代环境伦理话语的建构与解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5.
广西是我国甘蔗原产地之一 ,也是最早进行榨蔗取汁 ,以蔗制糖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 ,古代壮族人民发展出了一套先进的植蔗制糖技术。对此 ,本文分别从植蔗和制糖两方面加以考察。植蔗方面 ,讨论了广西壮族甘蔗种植的源起 ,对糖蔗品种认识的演变以及广西传统的糖蔗种植制度与技术 ;制糖方面 ,探讨了广西壮族甘蔗制糖的发展历程 ,并从制糖器具和制糖工序两个角度做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6.
沙平 《民族论坛》2003,(1):11-12
云南是我国野生茶树最早的故乡,至今在云南的不少产茶区,仍存活着许多古老的野生大叶茶树,它们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茶树王”。在众多的“茶树王”中,最高大最长寿的一株生长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巴达区大黑山的森林中,这棵茶树高达34米,树围3.3米,直径1米多,经植物学家测定树龄为1700多年,不仅是云南,也是全国最长寿最高大的野生茶树。自古以来云南就以盛产茶叶而著称,其中尤以普洱茶中外驰名,这名声是无数的普洱人历经1700多年默默地辛勤耕耘才形成的。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以普洱县为起点。多少个世纪以来,无数…  相似文献   
87.
在桂西南壮族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助推力量、内生动力的辅助功能,共同形塑着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壮族仪式传统以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染的重要节庆为节点,呈递出时空关联下的地方文化诉求表达,展示了乡村社会治理中仪式传统的社会功能。同时,传统仪式文化在形塑壮族群众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强化了壮族村屯共同体意识。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结构中,地方特色的主体性、内生性、传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社会治理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方仪式传统阐释的集体目标和情感归属,关注更具现代意义的具有内生性秩序规范的乡村治理内涵。  相似文献   
88.
改革开放后,壮族农村社会卷入了外出务工的浪潮中,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壮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尤其体现在壮乡传统农业耕作实践与耕种文化诸多方面的变迁上,包括农业内卷化状态的改善,劳动工具使用的变革,及以耕作歌消逝、农业祭祀仪式消亡和传统节庆习俗没落等为呈现的耕作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89.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90.
明清时期云南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进入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包括官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流官是汉文化的倡导者、引导者。一般汉族移民融入到壮族民间,构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主体。改土归流后,壮族土官不时到京朝贡,形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通过这些途径与方式,壮族接受了一些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迁徙到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也受到壮族文化的熏染,逐渐融入壮族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