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本文认为丁玲早期作品的心理分析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作家艺术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同时也与19世纪西方文学影响分不开,与新文学前辈的私小说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32.
丁玲与陈染的创作 ,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均具有所谓“摩登”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自我的强调与张扬 ,性爱的自由与彰显以及偏于“颓废”的美感特征。在小说叙事上 ,她们的创作都带有“反文化”色彩 :丁玲早期创作中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倒错的现象 ,已初步构成对传统社会性别格局的反讽 ;陈染的“黛二系列”则有着更为鲜明、强烈的文化颠覆色彩。她们作品中对女性同性恋的书写 ,同样具有反文化秩序的意味。与此同时 ,丁玲和陈染的同类创作在不同时代问世后所面临的不无相近之处的文化际遇 ,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昭示着她们的创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另类”性质。女作家的创作所储存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3.
莎菲不是一个纯然的现代女性。她身上有较多的传统道德观念,还掺杂着偏激的"左"倾情绪。从女权主义角度说,她最终不过是以男权的方式反男权,使女性居于男性之上。她的身上浸透着一种自恋情结,这种情结使她必然在自我与他者、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之间造成紧张关系、极端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贺伟 《老人世界》2010,(12):16-17
30年的时间并不短暂,多少往事都已成为飘散的云烟。然而,30年前,著名作家丁玲在庐山发出的“有志者,事未必成”的感叹,却仍然清晰地响在我的耳边,想起来,宛如在昨天一般。  相似文献   
35.
丁玲的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和<夜>中,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发生了背离其女性意识比革命立场更为引人注目;小说的艺术重心在女性意识,丁玲思想中深植的女性意识,其创作方法上的矛盾,以及社会革命与女性命运的不一致,是导致这一背离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36.
写《在医院中》时,丁玲仍是以独立的作家身份和知识分子视角创作的,因而能真实地表现丁玲的莎菲式的主体"困惑"的情况与特点.这种"困惑"也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自觉认同与回归,是对崇尚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解放的现代意识的一种张扬.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丁玲性格的分析,可以发现,丁玲的性格由两种特质构成,其一,敏感、细腻、文雅;其二,倔强、叛逆、激烈。而且这种性格影响了其创作风格,它促使作者的创作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38.
让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历尽普通人无法忍受的风暴雨寒之外,历史还应该因丁玲而承担抛却起码的人道主义的“灭绝人性”的责任;使一代“忠臣”灵魂饱受熬煎和扭曲的责任;扼杀艺术人格、制造“失语者”和“缺席者”的责任;对政治“心有余悸”、对文坛不再信任的责任。  相似文献   
39.
丁玲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中国妇女的榜样和模范.她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重要的财富,不仅仅限于她撰写的近三百万字的各类脍炙人口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凝聚和体现在这些作品及她一生言行中的高尚风格和品质.它们集聚和表现为丁玲精神.丁玲精神是巾帼精神的完美体现;丁玲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代表;丁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丁玲精神是人类理想的写照.  相似文献   
40.
探究丁玲的文学世界,发现她的创作几乎都带有自己生命历程的印记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女性,她将自己鲜明的现代女性生命意识自觉渗透到她作品的血脉里,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她文学创作的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