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盛唐边塞诗有两类,一类是入幕文人作品,一类是非入幕文人作品.前者多关注战斗过程,后者多关注战争性质.高适<燕歌行>是后者的代表作,它本质上是一篇"和作",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原作的影响和制约.原作者"客"当为时任张守珪幕府管记的王悔;"感征戍之事"是有感于原作所述"征戍"之事,而非针对张守珪不惜士卒;其形式颇有特色,而非创新.  相似文献   
92.
高珩是明末清初山左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对诗歌功能的认识有较强的功利性,认为诗歌娱心。高珩对明七子和晚明以来的诗坛论争进行了思考,提倡自然“元音”。他的《栖云阁诗》取法白居易,随性自适又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歌行创作反映明清易代的巨变,有以诗存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
岑参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携笔从戎十余年,创作了大量边塞题材的送别诗。他擅长用歌行体写送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模式。在内容上,他的歌行体送别诗多描写西域的奇丽风光,表现西域民俗风情和汉蕃交往并描写边塞战争的场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景物+送"式、"乐器+送"式和"边战+送"式。他的歌行体送别诗不仅在内容上完全出新,而且在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尝试,在表现手法上有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
沙丰 《当代老年》2006,(1):32-32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号东坡)在杭州当通判时,有一年雪后初霁,他和同科出身的诗友袁公济(一说为当时的杭州知州陈述古)一起到域外踏雪赏景。其时路上的积雪有一寸多厚,两人站在路上,向前方望去,只见前方路上白茫茫一片,不见一个行人。  相似文献   
95.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的何绍基行书七言联“似游麻源第三谷,忽见梅花开一枝”,系何绍基行书联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国家三级文物。此联系洒金纸本,纵133厘米,横30厘米,一件两幅。上款“小粟属”,下款“子贞何绍基”。下铃朱文篆书“何绍基印”,白文篆书“子贞”两方印。  相似文献   
96.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7.
韦应物的乐府歌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自己的个性。其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均不亚于他的五言古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史家对其应作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98.
99.
100.
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形式篇制与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开拓性,而艺术表现则多因袭其歌行体的特点,这类诗对以岑参为代表的后世诗人的送别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