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9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407篇
劳动科学   29篇
民族学   172篇
人才学   8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381篇
理论方法论   371篇
综合类   4601篇
社会学   507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726篇
  2013年   494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527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485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林涛  裴迎钦 《决策探索》2004,(11):79-80
托马斯·杰斐逊被称为美国的民族之魂.他前后有60年的时间都在为美国的政治奔忙。他曾在上帝的祭坛上发过誓言:“永远反对一切对人类心灵暴虐统治的专制形式。”这句话概括了他曾经用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信仰与精神。后来.这句话被镌刻在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碑上,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2.
《礼记·孔子闲居》篇中记载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以"无体之礼"为主。孔子讲的"无体之礼",其实是儒家礼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看法。孔子在晚年对礼容提出批评与扬弃,一些擅长礼容的儒家学者也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驳。战国时期子夏学派提出的"无体之礼",不但是儒家礼学思想从孔子、子夏过渡到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直至汉代礼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3.
平路从首部小说《玉米田之死》创作以来,其浓烈的台湾情结与政治关切贯彻始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涉及性别书写,在《行道天涯》《百龄笺》《何日君再来》《婆娑之岛》等小说中不断实现从私领域到公领域的跨越。《东方之东》中细腻挖掘女性空间、呈现女性不断书写的意义及描摹复杂的两性关系,通过故事、信件、简报、小说等不同形式的叙事话语,众声喧哗,在古与今的虚实交错中呈现性别关系、父子关系、台海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纠葛,平路始终如一的台湾关怀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4.
吴昕孺的长篇小说《千年之痒》讲述了知识分子乌去纱跨越少年、青年到中年的心路历程。乌去纱的生存变迁实则对应了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青春成长史、现代都市中的情爱史,以及在欲望时代中的命运史。《千年之痒》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本相和当代人的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105.
王船山立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货币(金钱)经济现象展开了深刻伦理审思:他提出了货币起源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本质是“百物之母”的科学论断;他揭露了货币的“价值幻相”以及“天下益汲汲于金钱”带来的人性的迷失;他洞见了纸币乃诚信道德产物,然而纸币形式下又隐藏着诚信道德风险。王船山的货币伦理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正利禄歪风的迫切要求。生徒只有学充养邃,才会眼界高、气味厚、笔力健。清代一些书院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生徒学文不是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训练,而是拓展为与炼品、践行、培识的结合。这些书院通过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07.
《东岳论丛》2016,(3):106-114
唐岱在《绘事发微》之《自然》篇中提出了"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思想,表明笔墨之自然与天地之自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一共同性使笔墨之自然能够合于天地之自然。这一共同性关键在于对自然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自然即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天地之自然"指的是天地化育万物时那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笔墨之自然"描绘的是天地中那处于生命的自然状态的山水,也因此笔墨成为绘画显现天地生生本体的载体,二者相合于体现自然状态的生命境域。但是,唐岱并没有详细解释二者的根本差异与相合的方式。从当代自然美学的视野来看,天地之自然是自然审美对象,而对应于西方自然观的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观,"天地"近似于自然美学中"自然","笔墨之自然"所描绘的应是形而上的天地观。"相合"思想折射出的重大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贯通自然美学与艺术美学。而笔墨为何能描绘山水生命的自然状态,完成与天地之自然的相"合"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8.
李丽 《职业时空》2016,(4):106-108
文章以湖南省为例选取3所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在阐述内涵式建设含义及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职业技能训练和培养过程中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提升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传统,特点是相比于西方诠释学所关注的"道"与"言"的问题,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道、言、智、境四个问题,通过对形上之道的诠释,达到"天人合一"的最终境界。  相似文献   
110.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出自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以对象化的方式对待人,这种做法并不是对人的本真关怀。由于海德格尔坚持存在论的真理观,因此他的人道主义不同于出自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人道主义认为人之人性是绽出之生存,人只有进入存在之澄明中才能使人之本质得到根本绽现。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反思并不是主张非人道主义,而是开启了人道主义的其他眼界,他把存在之真理作为人绽出之生存原初要素的思想称为源始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