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9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407篇
劳动科学   29篇
民族学   172篇
人才学   8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381篇
理论方法论   371篇
综合类   4601篇
社会学   507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726篇
  2013年   494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527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485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91.
何谓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值此党成立84周年和建国56周年将临之际,笔者以求索苦探之一得,提出探讨性的理解。“和谐”,这里应该是和睦相处得好,配合得适当、匀称,人们温和而善良,和悦而舒畅,一切处于平和而不是战争状态。作为“和谐  相似文献   
92.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正呈现出“分久必合”的趋势。这既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变动的反映,也是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理论和方法深入发展的结果。其主线与核心是政府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两种思潮间的此消彼长和相互融合。各流派间的分化与趋同,正是上述基本趋势的辩证表现。理论侧重点与政策时效性的变化也与此有关。其方法论的逐步深化,则是该过程最重要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93.
能力之知与命题性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理智主义者认为,能力之知可以被还原为命题性知识;反理智主义者则认为,能力之知无法被还原为命题性知识。然而,反理智主义者的核心论证即无穷倒退论证并不能有效地反驳理智主义。而且,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表明,理智主义的观点在事实层面上得到了更好的辩护,能力之知与命题性知识之间并没有种类上的区分。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看,能力之知最终能够被还原成一系列命题性知识的组合,这一观点也为能力之知的积累提供了保障。不过,将能力之知还原为命题性知识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为了使用方便,保留"能力之知"这一名称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94.
关于春秋时卫国的“州吁之乱”,有史官记述与《诗》学传述两个系统。历代研究者只重史官记述系统,而《诗》学系统的传述完全被忽略。通过对《诗序》与《诗》之研究,得知《诗经·邶风》之《绿衣》《燕燕》《日月》《终风》皆与州吁之乱有关,这些诗篇与《诗序》共同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记述,不仅反映了州吁之乱中后宫妃妾的命运,同时也披露了州吁之败乃庄姜、戴妫预谋的结果,展示了春秋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95.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6.
97.
通俗文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存在和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从“雅俗之分”的比较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审美意义这两个方面.论证通俗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存在.以求通俗文学能够获得理论上的关照和文化上的评价.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98.
《歌德之歌》是丁玲一种特殊心态的产物,至今受到一些非难,我们应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怀人之什”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众多篇什里呈现出丁玲独特而复杂的心态,留下了“一片艳红,几缕馨香”,为新时期散文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对它们进行贬抑,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99.
“一齐”和“一起”最初是作为实词——动词出现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的。例如,《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又如《庄子》:“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到了汉代,“一齐”开始用作副词,如《战国策》:“今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一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一起”作为副词用则较晚,在隋唐五代时才出现,见《李白诗全集》:“一起振横流。”现代汉语中“一起”可用作名词、数量词和副词,这里重点分析“一齐”和“一起”作为副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0.
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第三和第一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所谓的艺术,主要是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美国式“艺术”观念所支配,而再也不受德语的“艺术”或法语的“美的艺术”体系所支配。自从现代主义诞生以来,艺术的历史使命的减弱或者消失已经成为事实,但从全球范围而言,“艺术的终结”这一论断仍有些夸大其词。因为在第一世界的艺术死亡之后(这里存在更多的是文化),第二和第三世界的艺术还生长着。艺术从根本上说还不是一个媒介事件和现象,而是一个同我们每个人相关的东西——不管它是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