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56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02,(1):69-72,90
宋代民间有“说话人”,“说话”就是说书、讲故事。“说话人”讲故事所依据的底本被称为“话本”。其实 ,如果抛开“说话”的形式而单从文字看 ,“话本”是小说的一种 ,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白话小说。宋元时代的话本 ,分为“小说”、“诗话”、“平话”和“词话”等数种 ,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含义 ,但都可以笼统地称之为话本。大约到了元代 ,人们开始把宋代旧编和元代新编的讲述历史故事的话本 (即所谓“讲史话本”)称为“平话”。“平话”中的“平”字 ,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平”即是“评”,“平话”即是“评话”,“讲说历史故事而加…  相似文献   
22.
从先秦"以言载道"到隋唐"以事娱人",宋前"话"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使用者由政权阶级向普通大众游移,典范与政治教化作用逐步减弱,文化地位由雅入俗。不拘场合和身份的各种"谈话",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话"的叙事特征和娱乐色彩,使得"话"的主要义项由僵化的政治言语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并在宋代掀起一股平民文学浪潮,滋生了"平话"、"诗话"、"词话"等众多俗文学类别,揭开了元明清俗文学繁荣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23.
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近20年国外研究《三国志》的文章和著作,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一个方面是《三国志》文本的内容,二个为方面是文本的作者,三个维度是文本中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24.
通常来说,小说情节衍变乃源自作家本人的艺术修改,包括增、删、调、改等等,研究者通过不同版本的文本比较,可以探知小说家在思想情感、创作水平及文学观念诸方面的变化轨迹,这在西方小说或中  相似文献   
25.
《今日辽宁》2008,(3):42-42
首山清风寺景区坐落在辽阳老城西南7.5公里首山镇马伊屯村后,景区总面积36公顷。南西北三面连坦阔平原,东接绵延丘陵,山势蜿蜒,为长白山余脉千山之首,故称首山。《三国志·魏志》、又称"马首山"。因唐太宗征  相似文献   
26.
《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描写具有戏剧化特征,表现在戏剧化的情节结构、舞台化的表演艺术、浓郁的喜剧色彩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7.
28.
并非底本--论《五代史平话》编写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平话等早期的白话小说均是说话人的底本。文章以《五代史平话》的成书为对象进行分析,认为该书并不是说话人的底本,从而对以前的通行观点提出了一个反证。《五代史平话》不是说话人的底本的理由是该书具有明显的编写痕迹,该书的很大一部分是抄袭史书而成,而这些内容中人物事件的头绪均十分繁杂,并不适合说话表演。  相似文献   
29.
文章关注了历史文献《三国志》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类型——奏议,从两个方面对三国奏议提出了思 考。第一个方面是对《三国志》所辑三国奏议功用价值的思考,包括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干预政治的功能、与作家 作品的互动关系等;第二个方面着眼于三国奏议的政治性,对《三国志》所辑三国奏议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 分析,从而更加完整的诠释了《三国志》这部文献。  相似文献   
30.
张整理 《今日南国》2006,(11):60-61
火烧信件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从缴获袁绍的文件堆中,发现许昌守城官兵和前线军中将士都有一些人私下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袁绍。对此,浴血奋战的将军们十分气愤,纷纷要求惩治这些存心叛逆之徒。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他说:“袁绍当初那么强大,官渡之战我军能不能保全,我自己也怀疑,何况别人呢?”这样一来,原来私通袁绍的人转而感激、忠实于曹操,原来心存观望的人也甘愿效忠曹操。曹操团结了文武群臣,终于力挫群雄,统一了北方。喜闻逆耳之言宋时,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的消息,告诉他的属官说:“寇准确是罕见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