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佳木  张虹 《百姓生活》2012,(2):28-29
妻子发现丈夫私自转款给情人,丈夫与情人合谋后出具假借条 2007年4月,家住无锡市、时年47岁的莫小茗,听别人说自己的丈夫顾晓佰与一个叫王丹妮的22岁年轻女人勾搭在一起。但当莫小茗责问丈夫时,顾晓佰却矢口否认,说自己与王丹妮只是业务来往。  相似文献   
32.
对物上请求权的种类、性质以及物上请求权是否适用消灭时效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我国物权法的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3.
李晶  吕倩倩 《决策与信息》2011,(11):127-128
不动产善意取得与物权行为无因性密切相关,需要公示公信与不当得利制度的支撑,对登记错误的赔偿问题应当区分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过错形态来决定赔偿责任的类型,对不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的界定主要应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实现。本文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要件入手,分析了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特别是分析了支撑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将不动产善意取得放在民法体系的整体框架内予以讨论,特别重视了民事司法活动对不动产善意取得认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不当得利分为基于给付的不当得利与基于给付以外的不当得利。侵害他人权益为非给付不当得利的典型形态,而侵害他人权益中的权益应包括商标权。不当得利的基本原理可用于商标权的民事救济,认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包括(1)因侵害他人商标权而获得利益;(2)商标权人受到损失;(3)获得利益与受到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没有合法根据。其中,商标权由使用权和禁用权组成,侵害使用权所得利益包括合理的许可费和其他所得利益,侵害禁用权所得利益不应包括合理的许可使用费。商标权分为实体意义上的商标权和形式意义上的商标权,侵害前者造成的损失包括积极损失(如商标权人商品销售量下降)和消极损失(如合理的商标许可使用费),侵害后者造成的损失只有消极损失。  相似文献   
35.
社会保障法主要通过社会保障行政进行相关待遇的给付,如果相对人不符合社会保障待遇给付的相关条件,则要对社会保障授益行政行为予以撤销或废止。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并未完全贯彻信赖保护原则。在法理论层面,法之安定性、基本权利保护原则为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石,在社会国理念下,信赖保护原则在社会保障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在社会保障行政的过程中,须从信赖基础、信赖表现、信赖利益的保护等三个要件,判断社会保障行政相对人的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在满足信赖保护要件的情形下,如果授益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情形,其法律效果可从行政行为可否撤销、撤销或废止是否溯及既往失效及社会保障待遇给付的返还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6.
37.
关于《合同法》第97条规定的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学界历来有“直接效果说”“折中说”“区分说”三种不同的解释路径,司法判例亦长期不统一。在我国现行法体系内,有体物、受领劳务及金钱返还义务与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在正当性基础、要件事实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标的物毁损灭失场合,因风险负担规则的介入,以不当得利返还义务解释此时的返还义务亦不够妥当。但是,“直接效果说”与“折中说”的差异不应过分夸大,两者的区别更多地体现为逻辑自足性的优劣,从实务效果角度观察却并无根本性区别。  相似文献   
38.
杨毅群  毛铠 《领导科学》2012,(19):15-16
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是指某些领导干部以自身特权为依托,用看似"合法"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在种种特权的保护下,这些不当得利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一、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不当得利与合法攫取利益似乎是个伪命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伪命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甚至有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的趋势。领导干部的特权之所以能以"合法"形式攫取社会利益,概而言  相似文献   
39.
不当得利制度作为英美法返还请求权的核心正日益受到重视,为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而提供坚实的保障。在超高定价案件中,美国联邦法律只保护直接购买者,州法律虽然保护作为间接购买者的消费者,但是实践中却是背道而驰。当公平正义遭到侵害时,不当得利制度的优势凸显,但却遭到长期的忽视。文章努力强调英美不当得利制度之优势,对其在超高定价案件之适用困境进行分析,指出应还不当得利以独立之地位,发挥其独特之优势,保护消费者之权益,彰显公平正义之不朽精神。  相似文献   
40.
在发生无权处分的情形下,德国法与美国法均要求无权处分人将处分所得作为"不当得利"返还给权利人。这一规则的正当性既不能用法经济学传统的结果导向进路加以解释,也与交易成本的高低无直接关联,而毋宁在于对针对标的物的交易获利机会的权属进行分配,尤其是对小概率获利增加机会的权属实现清晰化。相比之下,侵权损害赔偿规则通常只能针对不超过客观市价的交易获利机会实现权属分配,而无法处理小概率获利增加机会的权属不清晰和租值耗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