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篇
  免费   23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141篇
综合类   439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本文从东亚世界整体关联的角度,探讨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个地区被卷入现代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总体进程,东亚这一巨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它的复杂内涵可概括为四个过程与三大基本演变形式。对战前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功”应待两点论,对战后东亚的重新崛起与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出现,应结合独特的时代机遇、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市场与国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等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并从中探讨有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东亚各国在努力追求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城乡社会的均衡发展,先后推出了系统的乡村振兴社会政策。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一般都是循着国别路径展开的,多注重研究中日韩等国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提出及实施,而没有从比较社会政策的视角展开总体性比较研究。 故结合东亚主要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变迁进程中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实践,展开总体性的比较研究,深入挖掘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分析解读政策文本的内涵,并注意政策文本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实现对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总体性研究提炼,为当下正在展开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春香传》作为东亚三国文化交流的媒介,它的创作演变过程以及接受者的创造性改写,无不透露出接受者受环境、艺术形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信息。中、日、韩三国通过排演春香、阐释春香,获得共同文化圈内的文化认同,在展现各自艺术特色和文化风俗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话、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春香传》也由此成为了东亚文化艺术中常演常新、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     
《北方人》2014,(3)
正让心灵去旅行这一辈子该去的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纬度,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大部分地区处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之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  相似文献   
15.
正作者:乔·史塔威尔著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5月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西方国家的许多人开始相信,东亚经济将会迸发奇迹。日本会主导世界经济,中国也将紧随日本。亚洲国家开始被冠以"虎龙"之名,不仅这些亚洲国家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神话,同时整个东亚也被视为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典"式语法著作。"文典"式语法著作贯穿着一个基本语法理论内核,那就是"品词"体系。在研究具体的语言对象时,东亚三国学者使用"品词"上各有所侧重,按"品词"分类情况不完全一致。站在东亚语史角度,可以看到,东亚三国"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存在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环流"现象,即由模仿英国"英语文典"等西方"品词"语法理论体系而创造了日语"文典"式"品词"著作理论体系,风行于日本之后,又进入到了东亚中国语、韩国语研究中来。因为特殊的时代关系,日本学者又有机会极力推广"文典"式"品词"著作语法理论体系,对中国和韩国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日两国语法学者对"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局限的反思,是各自国语语法理论体系变革的需要,具有摆脱《英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束缚,进而建立"东方语法模式"的"东方民族语法研究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历史悠久,传承千年,影响深远。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经历过繁荣昌盛,四方来朝的高峰,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冲击震荡,急速衰退低谷。本文主要对中华文化历史进程进行大致梳理以及对走在复兴道路上的中华文化现实意义予以阐述,目的在于让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合作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9,(4):1-12
古代中国的书写材料从竹简、木简转变为纸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汉代以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书籍的普及,以简帛等为材料的书籍普及数量已不在少数。汉代随着学问的兴盛、读书层的扩大、学官制度和文书传递行政体系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剧增。东汉时期蔡侯纸的问世,标志着新形态书写材料的出现,也使纸张得以普及,使大量复制书籍成为可能。这种书写材料的变化,从社会大众的角度考虑,纸张在书写效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从南北朝时期以后,纸质书籍普及全国。东晋元兴元年(402)桓玄实施的法令意味着简帛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纸张的使用已经普遍化。这一结果更加促进了书肆的成立,市场上流通的不仅是经学类书籍,也包括通俗作品等多元化书籍,持续不断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囊括南北朝市场的规模扩大,都反映出文献的流通过程已经形成。另外,书籍的增加与流通的活跃,使得书籍的"外部"扩展成为可能,对东亚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深层心理结构,东亚文化是东亚地区青少年设计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东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其鲜明特点,深深影响着东亚教育观、教师观、家庭观以及价值观。文化创新是青少年设计创造力培养的推动剂,加强东亚文化创新建设,应采用树立鼓励创造的教育观、培养热爱创新教育的教师、营造非权威的家庭环境、内化青少年创新价值观等创新策略,有效促进青少年设计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杜平 《经营管理者》2009,(14):67-67
金融危机促进了东亚货币合作,但在货币合作中难免会遇到货币竞争,东亚地区的人民币和日元竞争不可避免。人民币在与东亚贸易联系、币值稳定程度与声誉上有优势,而日元在国内金融体系发达程度、交易网络规模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有优势。总体上,目前并未有货币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人民币有上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