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24篇
丛书文集   491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770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姓名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证明。称谓是以本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以及非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姓名和称谓对于人们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两国人民在对姓名及称谓的认知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一习俗在亲属称谓以及社会称谓习俗上也留有烙印。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人名的避讳为切入口,分析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的特征和差异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对中日两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2.
金开来 《新天地》2016,(10):32-33
10月1日是国庆节,很多人的名字也跟这一天有关,“建国”、“解放”、“国庆”等人名在我们生活中都很常见,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国民中名字是“国庆”的就达40余万人. 这些人往往并不是因为生于10月1日当天而起名叫“国庆”,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情怀,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53.
外语思维是外语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从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的视角揭示了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思维构建的本质内涵,即外语思维既是一种能力的形成,又是一种思维方法的体现;既体现思维构建的过程,也是思维构建的结果。而外语思维概念化模式的构建实质上就是母语概念结构和外语概念系统不断地进行对比、互动、转换和重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4.
我国西北地区民族众多,迁徙不定,由于古代史料缺乏,久而不知其源。甚或流传佚误,古籍抵触,稽古不究者,史例颇多,禹夏即为其一。对于夏禹之研究,外地学者视野少及,本地学者研究欠缺。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存在着许多带"大夏"的古县名、古地名、古官职名。为了一探究竟,作者作了几次田野调查,认为今广河川是大禹的故乡,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与中亚大夏一脉相承,是中西文化交汇相合之前沿地带,是各民族磨砺共融之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55.
在我国,戏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戏剧是以意识形态而存在。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艺术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存在,其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具有着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特征。纵观全球艺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在历史发展中会有一定的碰撞,在现代文化的进程中,戏剧在历史发展中得传承下来,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56.
景海峰 《社会科学》2012,(2):139-14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传统的中国哲学、东传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共同构成的,在学科形态上亦划分为中哲、西哲和马哲等三大领域。这三种形式的哲学在近百年的传衍、流变和转折过程之中,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脉络和话语模式,因而各自间也壁关重重、差异甚大,甚至存在着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日渐显豁,当代中国文化之身份的明晰性也更加引人关注,一个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确立成为时代的呼唤。如何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哲学特有的普遍精神而又蕴含了百年中国之独特经验的新哲学体系,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57.
当前法律的主要作用是解决现实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指导各地法院的工作,一味地追求结果可能会使法院工作失去指导其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此时强调法院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本文将以法院文化的研究价值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法院文化建设发展的梳理和对西方法院文化的研究,旨在探讨西方法院文化发展经验对我国法院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8.
王丽萍  张琰 《现代交际》2012,(12):66-67
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又影响了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从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入手,从词汇、句法、语篇三方面探讨了思维模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同时,作者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9.
古璇 《兰州学刊》2010,(12):198-200
在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研究已经成为文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正确把握,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从中西方文化的三个典型差异,即思维方式、本体论、宇宙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寻求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融合路径,从而加强对两种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60.
价值与评价作为人的生命和精神取向,源于人类的生死、身心和群己的关系问题,并现实地表现为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结构。因而,价值与评价决非单纯的价值论范畴,而是属于哲学存在论的有与无、实与虚的根本性论题。历史上,西方与中国的思想文化对此问题的解答,既相通又有显著的差异。近代以来,随着现代性价值居于主导地位,西方面临着"走出上帝"的问题,中国则面临着是否应当以及如何"走出家长"的问题。虚无主义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现象,在有与无、实与虚之间建立合理的正当的关系,才是现代价值观所要承担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