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63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相似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共同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现途径以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方面对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剖析,以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12.
刘勰对中道思维的运用已成为《文心雕龙》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细化中道思维,本文试图从情采观中单个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刘勰如何从不同的层次上运用了儒家、道家、佛家的中道思维,以透视刘勰的立论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作为东西方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中庸思想都在其理论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把中庸视为最高的德性,最好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道,他们三人的思想虽然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制度中成长,所以他们的中庸思想也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内涵。孔子的中庸思想以服从封建宗法统治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和谐,而亚里士多德以尊重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公正。通过对其中庸思想的影响意义作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共和主义"在西方得以复兴.而共和主义思想中制度层面上的混合政体论完全可以在从希腊到罗马的思想家的论著中找到论证.西塞罗是西古代方混合政体论的集大成者和积极的倡导者.他的政体循环论和混合政体论都可以在古希腊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中找到渊源.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波里比阿再到西塞罗体现了混合政体论由消极到积极、由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过程,也反映了共和主义在制度层面上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5.
政体与法治--重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多少、统治者为谁服务和阶级三个标准,把政体分成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等两大类六小类十八个品种,认为这十八个品种的政体中的十四种都实行或可以实行法治,说明法治是治者的选择,是否实行法治决定于治者的态度,与采用何种政体无关,而影响治者态度的因素主要是治者的品德和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虽然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作为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有关中庸中道的思想。虽然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而言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无论对理解理论本身,还是研究中西文化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袁中道是公安派衰微期的理论代表,他一方面在维护袁宏道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纠公安派末流之偏,最后便向封建正统文学妥协,他在坚持“真”的前提下,从诗文的“露”、“俗”返归“中行”。他树三唐之诗为典范,认为诗文创作“穷而必变,亦其势然”,其变化规律是“性情”与“法律”二者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18.
民主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国家的民主制度,政治制度;一是指一般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民主的本义是指人民治理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说是国体和政体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商代脱离氏族社会未远,尚处在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时期。有殷一代的大部分时期,专制王权尚未得以确立,神权在很大程度上凌驾于王权之上,而使商代政治表现出浓厚的神权政治的色彩。大一统的专制国家远未形成,而是众多方国的联盟。直到商代晚期,王权突出,神权衰落,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0.
"圣"的理念,在儒家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终极关怀之视野中,乃是关于中国古典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主体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他们从"从容中道"、"天人合德"、"人伦之至"、"大而化之"等层面,揭示了"圣"的理念本质乃在于人性、人格之全面而丰富的能力系统及其对象化实践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