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6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11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2篇
人才学   4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033篇
理论方法论   153篇
综合类   1946篇
社会学   15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论后殖民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殖民译论着重关注的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本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本文试图以译者主体性这一重要的能动因素为切入点,着重剖析处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译者如何采用异化与归化等翻译策略影响译入语主流文学、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阐明后殖民学者引入的"杂合化"概念正是综合这两种策略、包容异质文化的折衷手段,以期揭示译者主体性在"后殖民语境的竞技场与试验场"的彰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它并不是哲学的全部,而是应该在唯物历史观的框架下加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吸收人类各种思想、智慧的“大”哲学,其主体仍然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的创新就是从各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岳云强 《兰州学刊》2006,(12):203-204,149
本文拟在探讨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方针科学地贯彻落实到高校德育教学中,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推行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揭示高校德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提高高校德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提供可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学主体性的失落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主体性的失落是当前大学危机的根源所在,其深层的本质在于学术自由精神的丧失。面对当前大学的危机与困境,学术自由应突破外部的社会限制和内部大学主体自身的限制,应以大学学术自由的理想为指针,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5.
近代墨学复兴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视域中,其彰显出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作为深层的民族“精神道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法性”的终极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道德教育的困境入手 ,简要分析了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与基本内涵。进一步提出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具体策略。以期转变道德教育的理念 ,更新德育内容 ,改进方法模式 ,实现道德教育的创新 ,增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双主体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全球信息资源不可逆转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德育呈现双主体性特点 ,即教育者作为实施德育和组织德育活动的主体 ,大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高校德育双主体性的凸现 ,要求高校德育转变德育观念 ,调整德育目标 ,创新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主体间性交往理论对教育的解读,构建了一种超越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新型的交往形态,进而从主体间性教育交往的特征、途径以及落脚点三个方面,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交往是师生关系的真正走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都对传统主体概念进行了颠覆。在马克思那里 ,主体不再指自我意识或自我 ,而是渗透了历史性原则 ,是创造和规定人及产物的历史过程 ;其客观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 ,主观上表现为人的社会历史存在。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主客二分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反对寻求同一性 ,反对普遍主义 ,把以认识主体为核心的反映论作为批判的目标。这是两种不同的颠覆方式 ,但都宣判了传统主体概念的死亡。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哲学观念是指在近现代哲学中形成的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性的思想基础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意识。现代性最根本的哲学精神是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的目标和根本功能是达到合理性。近现代哲学在理性意识的指引下形成了三大现代性的哲学观念 :主体性观念、主体间性观念和历史性观念。在三者中 ,主体中心理性和主体间理性只有在历史理性的参与下才能达到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