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4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针对不定时量的模糊性与主观性问题,采用例证法,以《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为范本分析了不定时量“一会儿”、“一阵儿、”和“V一下”的模糊性与主观性,对研究不定时量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2.
本文在对"A+O"结构进行语法分析的基础上,以认知语法为视角,对该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进行了考察.作为隐喻式,"A+O"结构的形成在句法层面上表现为SA结构向VO结构的投射,在词汇层面上表现为形容词向动词范畴的投射;隐喻式的"A+O"结构的运用和扩张,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3.
74.
对沈从文小说《人与地》进行文体学特征分析,指出小说采用主观性全知叙述视角,淡化引用语的运用,在词汇和语法上兼用多种技巧,体现出小说简净、纯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5.
尚文华 《学术研究》2022,(2):12-22+177
现代性确证自身的标志是现代道德个体的自我确立,个体道德上的善与生活总体的至善的断裂是现代性或现代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意图通过对良知这一最高的主观性的分析引入现代性之最终客观根据的理性自身,但这个回答可能面临着深度的虚无(主义)困境,同时,良知也可能沦为恶之绝对的开端。由于深刻地看到良知背后隐藏着的双重问题,黑格尔给出一条理性或真理自身思辨的道路,主观性的良知与抽象的善原则作为环节被纳入伦理整体或真理自身运行的道路中。在理性得到黑格尔式的绝对确证之后,克尔凯郭尔在接纳现代意识的情况下重新激活了信仰这一绝对的主观性,良知作为生存现实的起点与伦理作为生存现实整体被共同纳入信仰与罪这一生存辩证的道路之中。至此,不仅康德意义上的现代性困境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其自身的真理性也在理性的思辨和信仰的辩证道路中得到更加深入的阐释。现代性的绝对深度展示在个体之最高主观性与真理之自身运行、个体之绝对主观性与真理之临在的绝对张力之间;如何进一步在思想上深入阐释这一张力,在现实生存中落实真理意识,于思想界和现代生活而言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  相似文献   
76.
同位性"PP+一个+X"构式是一个承载了强烈主观性、具备特殊意义与用法的整体。本文选取了三种、共计16本教材进行了考察,发现该构式在汉语教材中未得到应有呈现,处于被忽视状态。对此,结合中介语语料库、双语语料库和本体研究作出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7.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与亚里斯多德和实用主义的实践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进行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实践应该是不负载任何价值的社会活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虽然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仍然可以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社会特征的分析为解构虚拟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在于其是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当前虚拟空间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8.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作为答语标记的"可不是"表示肯定、赞同。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和分析"可不是"这个答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和功能,可以发现,"可不是"最初由表示否定的一个短语演变为一个高度凝固的词,再进一步虚化为表示应答的话语标记,意义由实到虚,是词汇化的结果。它的词汇化是在语义的变化、重新分析、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及使用频率的高低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79.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个”依据其语法化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个1”、“个2”、“个3”三小类,分别标示“个”的量词、半虚化、非量词用法。“个”在经历语法化的同时也在发生着主观化,随着其语法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主观性亦日渐增强,“个”的主观性强弱与其语法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0.
副词"只"在语境中呈现的多种语义是"只"的主观性语义因素影响的结果,"只"的基本语义只有一个,即:限定如此,排除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