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08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二十世纪以来,《水浒传》的传播方式除了传统的文本传播和戏剧传播以外,又增添了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等新的方式。可以说传播方式的革新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传播速度和普及程度。文章从电影、电视剧对"水浒"故事的传播这两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影视传播对《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传播起到的巨大作用,进而从影视的特定角度勾勒出一部二十世纪《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史。  相似文献   
27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两场围绕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关系的论战。两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都是少见的,对我国现当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一书(由我国逻辑学界前辈学者沙青先生与青年学者张小燕、张燕京合著,以下简称“《裂变》”),对这两场论战及其相关背景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梳理与深刻独到的剖析,值得所有关心当代中国逻辑与哲学的发展走向与历史使命的学人阅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273.
王海涛 《东岳论丛》2004,25(6):32-35
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一书中对后现代主义批判性地接受,对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思想进行反思,并对20世纪历史学的新趋向做出了他自己的判断。伊格尔斯在写作中大量成功地运用社会史考察史学史的方法,成为本书写作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274.
张越 《河北学刊》2003,23(4):148-151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部大型史学丛书 ,意在总结、积累史学成果 ,为当今的史学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参与这部丛书编辑工作的几位同志 ,分别就这部丛书的编纂旨趣、编纂体例、学人评介、审阅校勘、学术价值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可作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这部丛书的参考。  相似文献   
275.
把汪曾祺创作的几个阶段,放到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去比照,我们发现汪曾祺的创作有着较为典型的京派特征.他继承了也丰富、发展了京派文学,他使得京派文学在新时期获得了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276.
本文从社会阶级格局的变化和深刻影响以及私人财富竞争的后果对二十世纪初形成的美国现代私人垄断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阐述 ;以一战和二战为主要说明时间 ,分析美国市场经济机制在经济生活过程中和经济危机与抗经济危机中的发展 ,分析美国经济利益局势的逐步改变方向 ,强调极少数垄断资本家和金融寡头的经济命脉作用 ;用具体社会问题数据举例点击美国二十世纪繁荣经济背后的黑暗阴影和危险趋向。  相似文献   
277.
迄今为止,学界对顾炎武的研究呈现重学术而轻文学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究其根源在于顾炎武本身就是一位对清代学术诸领域有着奠基性重大意义且并不以文人自居的研究对象.然而,事实上,顾炎武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且影响深远.因此,诗文研究,应是顾炎武整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应当摆到与其学术思想研究并重的位置上.现从诗文集整理情况、生平事迹研究、诗文创作研究、诗文思想研究四个方面,对二十世纪学术界对顾炎武的诗文研究状况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278.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中,一方面是人与地的比例关系失调,另一方面是土地荒废增进,农村土地使用状况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79.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修撰已经走过了漫长的90年历程,但还远未成熟。这种不成熟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本身都已成为一个争执不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可被绝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从业人员所共同接受。纷纭乱象的背后,是现代文学史观的"一元性"。我们要超越"进化论"、"阶级论"、"新民主主义论"、"现代性"史观的局限,真正开启双重开放的视野,尤其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放,这就要既向五四新文化传统开放,更要向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