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霍布斯死后发表的著作《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中,霍布斯站在哲学家的立场与以柯克爵士为代表的普通法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在他们的交锋中有关法律来源的问题无疑是全书的重心。法律来源于对正义的追求和捍卫,这是两者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但是柯克认为,正义应该服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即正义就是“给每个人属于他自己的一份”,而霍布斯则批判柯克的正义观趋于抽象,容易导致实际上的不正义;针对法律最高权威来源问题,柯克认为法律最高权威来源于法学者,而霍布斯则认为国王才是最高法律权威;关于习俗是否具有等同于法律的效力,柯克本人持肯定态度,霍布斯则持否定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越 《人才瞭望》2017,(10):24-2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事业岗位设置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现今聘用制度发展的需要,并且受到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创新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有效维护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设置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现状和注意问题进行阐述,在事业单位中推广现代化岗位聘用方式,以期为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某日和机构老总去信访办拜会一名社工。我们还没踏进大院,身着保安服的工作人员就迎了上来:“你们是来上访的吗?”听了心里怪怪的。上访这个词实在是太敏感了,我脑子里顿时想起了“被精神病”、关黑监狱、便衣警察暴打老妪等等,虽然这位保安睑上挂着微笑。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市场秩序的概念和市场秩序的四种类型,分析了形成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权威三个要素,指出市场秩序和无序主要表现在市场失调、市场震荡、市场危机和市场解体。作者认为,任何市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秩序,而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都是市场控制的结果。市场控制是由市场控制主体、控制对象、控制标准,控制目标和控制手段五个要素构成的。在市场控制手段体系中,经济利益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政治手段和社会舆论也是重要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5.
蒋廷黻与张奚若系哥大校友、清华同事,且皆曾属以胡适为核心的学人群。但后来蒋在追忆往事时,虽语及张奚若但故隐其名,原因乃是对张有保留意见。二人的分歧,部分地表现于个性气质上,以及对“本土”与“西化”等学术理念上,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更深层原因乃是政治倾向上的分歧。张早年即参加南京政府,并曾仕途受挫而对当局颇为失望;蒋虽自学生时代起即热心政事,但直到归国任教十年后才逐步涉足政治,故其对政治颇有热望,对蒋介石政权亦多有期待。张希望当局尽速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落实民权改善民生.而蒋在拥护“开明专制”,通过实行“新式独裁”使中国尽速实现现代化、应对国难。日后条件成熟时,再实现真正的“宪政”。随着国难的加深,二人在国家主义和人本主义上的分歧愈益凸显。这种政治理念上的差异,促成了二者不同的政治选择和从政实践。最后蒋、张二人分别选了国、共两当,经历了迥异的政学人生。当然,二者的政治生涯粗看迥异,但都多有坎坷;其曲折、复杂之程度,皆远超乎其治学、议政时的预想。  相似文献   
6.
李越 《社会工作》2010,(19):47-47
参加一个社工坊,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一名智障者躲在一家常去的福利中心厕所,耍脾气,不肯出来。而旁人急需上厕所。中心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劝导智障者无果,结果破口大骂智障者:脑子有病,秀逗了!该主任则被投诉。  相似文献   
7.
“中国认同”是西方汉学与中国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问题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证成。由于中西文化视角的差异,西方学界对中国的认知建立在“他者”框架基础上,形成一种“镜像”的“中国的认同”,其使得“中国认同”失焦、失准。这是“中国认同”问题式的学理源起。受西方影响,海外华人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分别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性认同”与“‘文明—国家’二元体认同”的“中国认同”命题的逻辑证成路径。“中国的认同”把中国文明体国家置于西方民族国家的对位,“中国性认同”把中华文化传统置于群体权益的对位,“‘文明—国家’二元体认同”把中华文明的国家大共同体置于地域文化的地区小共同体的对位。“中国认同”出现“镜像”以及“中国认同”问题式出现多重逻辑证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民族与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失调与分离。只有通过“中国认同”问题式来质疑“他者”,建立起“中国认同”的中华文化本位立场,树立国家认同优先于地域认同的“中国认同”问题式的基本前提,才能还原“中国认同”的“原真性”,重构民族主体性,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中国认同”的“原真性”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体性,以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好信息技术课中学员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以本人这几年在教学当中的经验而言,一个班里面有生活在城市中、对计算机相当了解甚至水平很高的学员,也有生活在县城或是农村对计算机一无所知的学员,他们中有能对计算机软件灵活运用的,而也有连鼠标单击和双击都分不清  相似文献   
9.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员。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变迁中,农村土地荒废的加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耕地面积的缩小和荒地面积的扩大是二十世纪上半期土地荒废加剧的两个相反而相成的表现,其产生是由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