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212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397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公正作为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性就是品质。亚里士多德把公正德性定义为公正品质,认为它是公民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事情的品质。公正德性是一种个体德性,但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德性,因此可以称之为“非个体的个体德性”。把公正解释为介于纯粹利他主义和纯粹利己主义之间的品德是错误的。罗尔斯的公正理论视正义为制度的首要价值,对亚里士多德作为德性的公正提出挑战,同样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2.
哲学史上关于实践问题有两个第11条.一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另一条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3第11条,可概括为:只有个别才是本体,只有普遍才能认识.合起来理解可得如下命题:哲学家们之所以只是解释世界,是因为哲学所能把握的只是世界的普遍性;但世界的本体是个别,改变本体才是事情的关键,然而作为本体的个别又不可认识.通过比较分析,该文得到的基本结论是:理论只能把握普遍,实践则运作个别;任何一个实践中的个别都必定关涉众多异质性的理论的普遍,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理论的普遍足以单独表达实践中的个别之所是,惟有将这些异质性的普遍统合成一个特定的整体才能回答实践中的个别究竟是什么和应当变成什么.  相似文献   
93.
休谟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品格对于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原则具有优先权:有德性的品格指导和迫使人们审慎地实践。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或康德的伦理学中,品格从属于实践的审慎:德性仅在激发有德性的行为时才被需要。而有德性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用"自爱"这个术语来理解的。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自爱使他能够适当地估计实际的情况并且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德性。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仍存在着重大的一致性,因此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94.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主义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主义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主义教育观以德性为中心,提出教育就是使人的自然德性达至完满德性的主要手段;完满德性的实现过程不仅仅是理性教育过程,也是情感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城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主义教育观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5.
亚里士多德在其分配正义中体现了主张差别对待的几何比例平等原则和“过毋不及”的中庸之道原则。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观中的优良政体是由具有鲜明“中间性格”和崇尚中庸的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在这种政体中城邦的全体公民都参与议事,议事机构应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亚里土多德分配正义观中的政体的局限性在于不但具有当时的浓厚阶级(奴隶主阶级)性,更体现为一种空想主义。由于公共利益或优良生活的模糊性,其造就的只能是一个暴力强制的现实——变态政体。  相似文献   
96.
本文对以晦涩著称的海德格尔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一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海德格尔在跳过西方哲学两千余年而直接返回到古希腊早期哲学的这一非历史主义的"末世论"做法,使他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在以目的论来表达"在场"和"存在"的历史本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开拓,也从根本上偏离了他所推崇的黑格尔.作者试图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来打通阿那克西曼德、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存在末世论其实是西方目的论的形而上学两千余年间一直在努力形成和超越的传统,由此突现出海德格尔的超凡的睿智和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97.
郭爱民 《学术交流》2006,8(6):133-13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其庞硕的学术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理念。他认为,剩余是交换的基础;垄断是智慧的象征;货币是国与国之间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所有致富方式中高利贷是最违背自然的;在孤立交换条件下,物物交换有其比例问题;如果增加一较小的单位使整体的好处大大增加,就是一个较为合意的东西;行政当局要考虑普遍公平的规则和国家的福利。这些经济思想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调控、货币理论、供求均衡、边际效用、效率与公平分别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8.
对肃剧(悲剧)所下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论诗术》中最具争议、难释读的段落。其实,识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最大障碍是现代西方学术自己设置的,现代西方学者把《论诗术》视为现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以为亚里士多德谈的是如今意义上的戏剧理论问题。论题从字义疏证人手识读肃剧定义,通过对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修辞术》尤其是柏拉图的《王制》,展示亚里士多德肃剧定义的政治哲学意涵:肃剧情感净化含义指向的是治邦者(政治家)的性情陶冶。  相似文献   
99.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对肃剧(悲剧)所下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论诗术》中最具争议、难释读的段落。其实,识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最大障碍是现代西方学术自己设置的,现代西方学者把《论诗术》视为现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以为亚里士多德谈的是如今意义上的戏剧理论问题。论题从字义疏证入手识读肃剧定义,通过对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修辞术》尤其是柏拉图的《王制》,展示亚里士多德肃剧定义的政治哲学意涵:肃剧情感净化含义指向的是治邦者(政治家)的性情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