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为建设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有必要系统地发掘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中的政治伦理资源。要使传统家训政治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必须实现其致思取向的现代转型。这个转型包括至少三个方面的思维向度变化,即由“工具理性”优先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举,由“主体伦理”优先到“主体伦理”与“制度伦理”并重,由人治到德法并治。这是家训政治伦理传统资源现代价值转换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2.
论韩非的人治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韩非关于法的产生(君主个人立法)、运行过程(君主逍遥法外)和法治的目的(巩固君主个人权力)来看,他的“法治”论就是君主个人独裁专制论,是地道的人治思想;势,作为权力,在推行政令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势本身并不是法,不化成法令条文、且又没有任何约束的权力,正好是法治的对立物;韩非的“势”就是法治的这种对立物;韩非以权谋诡诈为中心的“术”,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没有任何规矩尺度可以范围,所以它与真正的法治精神相牴牾。因此,从整体看,韩非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其重心仍是一种人治思想。加之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也是以人治思想为主(与法家人治思想有所不同),达就是中国缺乏法治传统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进行了分析 ,认为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强调法德并重 ,反对人治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落实到高校要求以德治校 ,以德修己 ,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34.
法治与政治文明相共生,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外在标志,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尺度,是政治文明得以实现的基本形式。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其治国方略、执政方式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成长着的中国法治标识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人治主政,蔑视法治,政治文明之路山重水复;健全法制,厉行法治,政治文明之路柳暗花明;法律至上,民主彰显,政治文明之路漫漫而修远。  相似文献   
3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关于法治的一系列思想: 一是分析了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实行法治的原因;二是明确提出了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党和国家坚 定不移的方针,确定了民主和法制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是明确提出了解决党与法关系的原则;四是强 调要发扬民主和加强监督,特别是加强对党组织和党的干部的监督。  相似文献   
36.
降低维稳成本,有序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法治。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应以合法处置为中心,适当运用合法合理的策略,采用多元方式,遵循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达到既恰当解决社会矛盾,又实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社会矛盾化解采用法治方式,实际上所指的是要在现有法律框架范围内,全面考虑各种法律的适用关系,整体把握法律的运行,从而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37.
法律信仰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市场经济的建立、民主政治的推进、法理社会的构建是法律信仰形成的法理基础 ;权利观念、法律至上观念、积极守法观念以及善良之法、法律制度之间的和谐是法律信仰主客观条件 ;如何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在我国法治化的进程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8.
中国治理现代化无疑要尊重“中国特色”的历史与现实,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这也就决定了“人”在治理中的特殊重要性。儒家关于“君子以人治人”的思想,实质上是强调治理之道不能脱离被治理者的现实,要承认和尊重被治理者的具体情况,以他们所能知能行的实际来进行治理。这恰恰与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原则是契合的。立足当代中国贯彻“以人治人”原则,必须重视趣味利益分众化、政治立场阶层化、关系互动圈子化、认知差异垂直化的事实,走向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型治理,突出社会基层组织的主体性治理,抓住寻找公共善或横向理性这个当代政治治理的要害,注重公共性批判和建立反思性机制,凸显公民的自我启蒙和教育。  相似文献   
39.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些文化学人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剖析,将中国哲学称为“君子哲学”,西方哲学称为“小人哲学”。以“君子哲学”为基点,中国传统政治走的是“人治”之路,以“小人哲学”为基点,西方传统政治走的是“法治”之路。这是中西方传统政治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40.
法治思想起源并完善于西方社会.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成功的法治经验和法治文明的成果.但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其法治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不同于西方社会,具体表现在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区别.文章以自然法思想对法治理念的影响为主要视角,分析两者的区别,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