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51篇
管理学   1000篇
劳动科学   92篇
民族学   168篇
人才学   363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1309篇
理论方法论   435篇
综合类   4840篇
社会学   2163篇
统计学   11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881篇
  2013年   729篇
  2012年   829篇
  2011年   1050篇
  2010年   1136篇
  2009年   878篇
  2008年   1062篇
  2007年   651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46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体验营销的核心是顾客参与,体验营销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消费来体现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获得物质与心理的双重满足。体验营销把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应该积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及时回应消费者的感性诉求,探索人性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2.
钟光碧 《科学咨询》2008,(22):33-33
从少年过渡到青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更年"时期,心理的成熟远跟不上生理的成熟,稚嫩的少年心难以承受青春生命洪流的冲击,难得有对价值、对人生、对未来理性的思考,更多的则是对眼前、对时髦、对异性懵懂的遐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93.
《人力资本》2008,(2):10-10
对于人生是否该提前订好规划这个问题,我很赞同于丹的一点看法:人生只能有方向,却无法定规划。 在我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有一天,父母把我叫到房间,让我记住两点:“第一,你的父母都是没有任何门路的人,你不要指望我们认识任何人去帮你找工作;  相似文献   
94.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云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课外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开放性阅读的形式在“黑板”和“四堵墙壁”之外去体验社会生活.感悟人生境界,陶冶精神品格,提高文学修养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
篇章是由语句构成的,因而对语句意蕴的深入感悟、正确理解,决定着我们对整篇思想内容、命意主旨的准确把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句的意蕴呢?  相似文献   
96.
简单之美     
张文学 《现代交际》2004,(10):23-23
简单是一种至纯至美的人生境界,它是无数智者终生追求的极致,它是能够让平凡生命体悟到彼岸真谛的精神跳板。面对纵向流动的时间长河,个体生命都变得有限起来。无论你从理论上能够设想出多少种人生可能,在单线条的时间脉络里,分身乏术的人类注定只能做有限的几件事。同一时间段  相似文献   
97.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虽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透过这些男性形象与对应的女性形象的关系可以看出,池莉自始至终都以女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呼唤男子汉的女性意识增强了男性的角色意识;要求丈夫尊重、重视、认同的意识使男主人公更加清醒地认识现实、承担责任;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使男人从男性中心幻觉中跌落,自觉地修炼自身、确立自己.  相似文献   
98.
早期儒道两家在关心社会秩序问题的同时,出现了对精神境界审美体验的关注,虽然此时这一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但在他们的思想中已开始凸现。由于老子、孔子个人的生命历程和本体论思想不同,导致对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彼此的生命历程入手,分析主体性审美体验在各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他们本体论的探讨,来谈在方法论上实现主体性审美体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
周敏 《江汉论坛》2007,(2):115-117
批评界对奈保尔的评论多集中在其作品的"后殖民"特征上,而奈保尔本人提倡作家应当是世界人,认为作为世界人的作品不应该囿于狭义的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本文以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悲喜交加的人生故事的解读,揭橥作者对寻绎"自我"意义的个体的悲悯情怀,对他们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肯定,以及作品所蕴涵的超地域性的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100.
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你最忠实的朋友还是你自己,就看你是否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够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须比那个外在的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从而能够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