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63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2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14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752篇
社会学   146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周敏 《江汉论坛》2007,(2):115-117
批评界对奈保尔的评论多集中在其作品的"后殖民"特征上,而奈保尔本人提倡作家应当是世界人,认为作为世界人的作品不应该囿于狭义的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本文以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悲喜交加的人生故事的解读,揭橥作者对寻绎"自我"意义的个体的悲悯情怀,对他们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肯定,以及作品所蕴涵的超地域性的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12.
人间佛教思想与儒家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的严重时刻,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脉博,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此外,印顺(1906~)、赵朴初(1907~2000)等也对人间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察了不同学者的看法,并将人间佛教说与中国儒家人学思想进行比较,探寻其异同,这对于探讨人间佛教的建设,推进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从李白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起 ,到 1 0年后他自己被贬夜郎途中所写的表达幽怨情怀的诗 ,实际上就完成了文学上的“夜郎”意象的整合。李白迁谪文学中的“夜郎”情结 ,就是那种迁徙遐荒的幽愤、孤独与绝望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韦武 《百色学院学报》2006,19(2):102-107
战争军事意象是稼轩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征。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体现了辛词的个性特点,也反映了两宋词史上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的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稼轩豪放词中的军事意象,体现了作者博大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盼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这是关乎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命题,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路径上进行积极的探讨,所提出的关于家国情怀的立题,所做的相关阐述,有着牢固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虽然对其文学创作有直接影响,但是,一个作家的性格,才是决定作品具有独特的作家自我风格的核心要素。丁玲是一个乐观浪漫的人,她早期的作品都有其浪漫主义性格的投射,处处透露着浪漫主义的浓厚气息,具有追求个人理想的浪漫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牛撇捺文集》包含《民族情怀》、《中国精神》、《意识荒草》、《犹抱琵琶》、《历史碎片》、《倒提笏板》、《昨夜西风》、《文化尊严》八卷,分别收入牛撇捺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2年创作的杂文、历史随笔、诗歌散文和评论等体裁的作品。八卷文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又相映生辉,体现了作家、学者牛撇捺从提高民族素质、完善国人精神的高度和深度进行社会批判和人性关怀的文学理想和史家情怀。文集所收杂文格调高迈、风骨遒劲,历史随笔融通古今、感慨遥深,诗歌散文独抒性灵、情采飞扬,学术论文考证严谨、理性思辨。作为一位有责任担当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作为将创作当作一种人文修养,也当作批判现实、针砭时弊以期达到个体内心与人格理想融合境界的作家,其文集的面世是为一个时代见证,更是为一个人的心灵见证。  相似文献   
18.
刘鹗的《老残游记》作为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体现出传统宗法专制社会大厦将倾之时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对国运的忧虑与兼济之情。文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刘鹗的思想资源、政治观点和救国方略、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文学观点四个方面,探究以刘鹗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变革境遇中所经历的思想巨变与应对策略,从而为揭橥新旧思想的转换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大庆社会科学》2012,(4):97-97
辛世俊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性品格要求人学应当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人学应展开以下批判:批判“狼道文化”,使人们认识到仅有“狼道文化”远不能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还必须发扬“人道文化”和人文精神,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是市场主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批判物对人的奴役,使人们认识到仅有物质财富的积聚也不能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还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20.
己丑春四月,从京赴天水,路遥途远,故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以磨旅途时光,一路浏览、翻阅。二日后从天水返济南,途远路遥,故揽笔作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