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德治思想家 ,他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他的一整套德治思想体系。他认为“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核心是获得民心 ,争得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的德治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2.
作为一个从经济方面入手的政策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存在着某些比较明显的弱点,这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的设计上由国家实行"制民之产",反对土地的自由买卖;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主张劳役地租,反对实物地租;在农工商的关系上要求主张自由价格,反对国家力量的介入,等等。除此而外,"仁政"思想还缺乏在当时社会推行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对君主的激励不足,不能解决统治者迫切需要的"富国强兵"问题、政权安全问题和天下统一问题,这是战国统治者对孟子敬而远之,认为其"迂远而阔于事情",不愿意实施其主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仁爱万物之心,王道仁政之行,内圣外王之品,构成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理念的核心内涵。吸取其合理养分,对于我国公共文明及公共伦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4.
汉文帝与历史上的"德治仁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斯风 《河北学刊》2002,22(3):146-149
“德治仁政”是古代中国人所希冀的理想目标。按照儒家的观念,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惟仁者宜在高位”,主张以统治者个人的高尚品行来影响和治理天下。综观周秦至清的历代王朝,能够与所谓“德治仁政”相联系的,惟有西汉王朝的文帝时期。而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又有着其复杂独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5.
岑贤安 《学术论坛》2002,(6):98-102
儒家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独到的贡献。儒家创始人孔子总结夏殷周三代的治国经验 ,首先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孟子加以补充发挥 ,提出仁政德治的思想。从此 ,以德治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96.
颜子志于大舜、心向大同,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借鉴历史经验,革故鼎新、推陈出新.颜子具有一定的政治才干,主张施政要"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以劳苦之事强加于人民.他主张铸剑戟以为农器,使天下咸获永宁.虽然颜子一生中做过诸多政治尝试,但是由于身处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乱世,他的政治抱负只能化为泡影,政治尝试最...  相似文献   
97.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98.
政象无错综则会成苛政;法象无错综则会生乱法。处权而不用,清静而不动,宽大以兼容,慈厚以怀众,以民为功,以众为势,由此无为而治。当政者无为,国权政权俭约,人权民权易行。无为而治有助于厚养民生,富民乐民。政府缓和规制,可以克服横征暴敛,减轻农民负担,开放择业经营自由,使民富足。  相似文献   
99.
王博 《船山学刊》2014,(3):38-46
王夫之的仁学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仁与礼方面,他主张"仁礼互藏"、仁礼互为体用的思想框架,强调礼为人之所独有;在仁与义方面从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两个不同维度分疏仁义之同与仁义之别,凸显人之"思"对仁义之本体的认识作用;在仁与孝方面继承儒家传统思想,并阐明了仁人之孝敬生身父母的意义;在仁与政道、治道方面强烈谴责打着"使人履仁而戴义"旗号却大行违德背道之事的"申韩之儒",并提出"君天下者,仁天下者"的光辉命题。这四个方面是王夫之"以人道率天道"的新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现了王夫之思想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并暗含的近代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0.
祁志祥 《学术界》2024,(1):155-164
汉朝吸取“秦亡于暴”与“秦亡于专”的“秦鉴”,[1]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互补的政治模式,为后世历朝历代所遵循。所谓“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秦朝实行的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郡县制,同时恢复并改良了封建制,一方面用它笼络皇室子弟,共同拱卫皇家天下,另一方面削弱封国的实力,确保它们无法与中央分庭抗礼。于是,郡县为经,封国为纬,寓封建于郡县之中,成为汉朝在制度建设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所谓“汉变秦治”,是指汉代吸取秦暴而亡的教训,以儒家仁政德治学说为本体论,以道家清虚无为学说为方法论,制定了爱民利民、与民养生、长治久安的大政方针。郡国一体和仁政德治,是汉朝留给后世的两大政治遗产。准确、深刻地理解汉代政治的双重特征,意义重大而非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