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国学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喻至理于趣事,比大道若细物。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篇,概以"三玄"、"四书"、"五经"为其源流;如由学术统筹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发端。国学中经典的智慧思想,对于领导者的成长有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62.
辛鸣 《领导文萃》2012,(4):121-123
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我们建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范畴应该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63.
"万物一体说"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思想,能更好地揭示儒家的仁爱之心。主要从人与万物、群己关系、成就自我、自我与群己四个角度来说明本心之仁的拓展。  相似文献   
64.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能够不中断地传承至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种治心的文化,它以“仁”为核心,以“大爱”治天下,期间虽有朝代更迭,但其正统地位从没动摇过,并为促进入类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却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甚至战争冲突,究其根源,是现代人对仁爱、大爱观念的丢失,人类行为与“君子”德行标准的背离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思想来源是复杂的、多重的.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旨是仁爱精神,其内容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忏悔意识.对此,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66.
毛永波 《唐都学刊》2009,25(4):72-75
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以时禁发是儒家环境保护的行为法则;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仁爱万物是儒家环境保护思想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7.
中西方伦理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伦理文化和西方伦理文化无优劣之别,只有特质上的差异,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它们各自的优长中同时隐含着缺失。中西方伦理文化虽无优劣之别,但在不同时代,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在中西方伦理价值体系中,精华与糟粕都是十分复杂的糅和在一起的。构建崭新的伦理价值观体系必须是从自身引发;必须要以时代精神为坐标;必须要善于向本民族的伦理文化所存有的疾患果敢地开刀;必须要在不丢弃、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伦理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68.
传统仁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仁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公德意识。仁爱在社会主义公德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69.
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已经无力约束当今的社会生活.切实加强道德理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上下的共识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现代文明建设不能脱离本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价值选择,将其中蕴涵的积极、进步、合理成分进行新的转化,使之与当前急剧转型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倡导仁爱和忠恕,重视人的自我修养,坚持重义轻利,鼓励自强不息的奋发向上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0.
在儒家仁爱精神和学说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为一般所说的两个方面的"限制"感到困惑,一个是儒家的"仁爱"同"孝"和"礼"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爱有差等"的差异意识,它不像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那么普遍和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