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督教和儒教代表了世界上两种文化体系。它们的伦理思想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的相同问题,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从表象上看差异很大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但仔细分析下来,二者却有很多契合之处。耶儒伦理比较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终极根据、人性论、伦理关系构架、伦理原则、人伦规范、群己关系、道德修养、理想人格、社会理想等。  相似文献   
102.
儒家学说有许多宗教的与非宗教的因素。非宗教因素决定了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入世”特色 ,宗教因素则迎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神道设教”的口味。儒家的宗教性仪式主要体现在祭天、祭孔与祭祖方面 ,祭孔和祭祖两项深深影响了普通民众与秘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在清代秘密社会中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是成为秘密社会教义中的光环 ;二是成为秘密社会内部日常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03.
朝鲜王朝建立初期,就把朱子学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经典,虽然这个时期相当排斥佛教,但对小说,没有以极其否定的态度看待它。中国小说流传到朝鲜影响了朝鲜小说的创作,进而深化了儒家文化教育。朝鲜王朝为了巩固其儒教统治,在社会的各层面都很好地发挥了小说的功用。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阶段?这个问题曾有过许多争论,但我们认为“三因素综合影响”是其主要原因。制度因素导致了漫长的封建专制,价值观因素使新的生产力难以产生,地理因素使大国守成,三种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强韧的桎梏和惯性;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情轻法──重形式轻实质──重安内轻拓外──重调和轻精益──重集体轻个人。这就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迟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5.
南潮 《民族论坛》2007,(2):40-41
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强烈而庄严的自尊、自守意识,坚持民族本位,以我为主,但也具有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大度。这种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在唐初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李世民为首的李唐王朝统治阶级为形势所迫,在对待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发展上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三教文化在冲突中互相包容,呈现融合的趋势,丰富了中华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6.
宋儒哲学以“理”为终极关怀,故称之新儒教哲学。理论建设可上溯李翱的“复性”论,它是宋代新儒教哲学分辨理欲、变化气质学说的先导。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程颢、程颐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变成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建立起“理”本体论,完成了新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朱熹继承并深化了二程的“天理”论,把“心统性情”的心、性关系肯定为“心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心性本体,使新儒教哲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7.
近代日本孔子教阵营参差杂然 ,而且其对孔子教是否是宗教的看法也五花八门。服部宇之吉是近代日本宣扬“孔子教”的代表人物。从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提倡孔子教的目的在于护教、护国和辨诬三个方面。他宣扬“孔子教”的出发点是作为文化教育宗旨的“尊孔” ,其后逐步发展到将孔子之教解释成醇化皇道、维护国体的教化工具 ,最终沦为军国主义的鹰犬。服部宇之吉的思想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儒学在近代日本的存在形态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8.
儒家演变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儒家、儒学和儒教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儒家的演变是一个全方位的历史过程 :理论学说是其灵魂 ,政治制度是其保证 ,宗教神学是其表征。儒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 ,研究它的立体演变模式对我们认识历史和现实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与-些西方学者和社会偏见所断言的相反,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非但不与伊斯兰教的真主独-论相悖,双方在忠孝观的问题上还恰巧有契合点.从<古兰经>和圣训中有关忠孝的教导、中国穆斯林学者对忠孝观的阐述、穆斯林群众对忠孝观的实践等角度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忠孝"观的正负两方面作用以及中国伊斯兰教与中国宗教在维系传统社会等级秩序的类同性可证,中国穆斯林大众和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其实在明清时期的大部分时段里因"忠孝"观而获得利益的趋同,也因"忠孝"观而遭遇共同的历史灾难.  相似文献   
110.
明清易代之际,朝鲜李朝在武力威胁之下以清朝为宗主国,但其并不以清朝为中华正统而视之.对于蒙古人,李朝之恨甚于对于满人之恨,燕行录即充分体现出了对于蒙古人之极大鄙夷.归其原因:首先,在"满蒙联姻"中,李朝人视蒙古人为满清的"帮凶".其次,在信仰体系中,蒙古人藏传佛教信仰与李朝人儒教独尊之间存在冲突.再者,在华夷之辨观念中,向以"小中华"自居的李朝人视蒙古人为"夷"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