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于中西宪政的不同命运,宗教或类似宗教的文化传统扮演了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基督教的超验之神、有限理性、对人性的双重预设与儒教的天人合一、理性自负、等级人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儒教的上述传统,窒息了宪法至上、有限政府、人权保障、民主等宪政要素的生长.然而,近代中国一直存在着强劲的"尊儒"意识和波澜壮阔的"排教反教"运动,在民族主义胜利的同时,宪政是否失去了有利的文化环境,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32.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容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劝惩教化 ,劝惩教化几乎贯穿整个古代小说的始终。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向来低下 ,正是因为有了“劝惩教化”的保护色 ,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才逐渐有了“小说”的一席之地。历代学人都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劝惩教化”归之于儒 ,其实 ,“劝惩教化”并非儒教所专有。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有大量佛、道“劝惩教化”的例子。古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得以确立并逐渐得到提高 ,这不仅是儒教“劝惩教化”所发挥的作用 ,还充分体现了佛、道“劝惩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韦伯的儒家与基督教比较研究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揭示了韦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韦伯与新儒家观念不同出发点的比较,指出对历史现实的揭示与关注乃是理论获得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相似文献   
34.
李提摩太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传教士之一.他的传教策略经历了从原来的“街头布道”向“寻找上等人”的过渡,其转变即发生在山东传教期间.在此期间,山东、山西等地发生了严重灾害,这给李提摩太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传教机会.他在通过报纸向晚清士绅宣介上帝的同时,也巧妙地对咄咄逼人的基督教文化进行包装,向儒家文化低头,从而打动了帝国境内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上等人群体,这使李氏成为近代山东丁戊奇灾中的最大赢家.李提摩太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基督教对儒教的妥协和退让,其实质却是“以退为进”,其目的在实行文化上的战略转移,这一举措为他以后走上传教的康庄大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启蒙”“救亡”的时代大潮下,儒家文化中的实用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基督教文化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5.
张晨怡 《世界民族》2020,(2):117-1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儒教复兴运动。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虽明显受中国本土的孔教运动影响,但与康有为试图借助政治的力量将孔教定为国教不同,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走的是民间化的道路。基于新华社会多元的语言状况,儒教复兴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中英双语来推广儒学。受新加坡地区浓郁的宗教氛围影响,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以构建儒教为要旨,力图整合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并通过与基督教的论争来完善理论体系的建构。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儒学在宋明理学之后第二次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6.
本文通过整理和阐释太谷学派对“窃比老彭”方法及观念的特殊运用,说明并论证该学派具有一种特殊的佛道合成的德教观,及其自觉的三教一家思想,以澄清长期存在的纷争问题。  相似文献   
37.
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以儒教在近代中国的命运来考察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不仅对中国现代化的蹒跚历程予以诠释,而且对知识分子为何从信仰儒教转向共产主义的原因作了解答。本文试图对该书的论点予以评论和阐发,并对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命运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8.
超越传统儒教问题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用对中国传统宗教的直接探讨替代儒教问题的替换模式;弃用儒教说法,专注中国人的信仰和传统的终结模式;通过发掘儒学的宗教性资源来重新塑造儒教观念的重塑模式。尽管这些思路各有优势和局限,但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对于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现实发展及其出路的关怀。  相似文献   
39.
儒教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由于它的隐蔽性很强,尽管"五四"先驱者就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是对儒教的宗教实质认识,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是在经历了"文革"的教训后才若有所悟,这一点在巴金的晚年写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解放前,巴金无情地批判觉新的性格缺陷和精神弱点,解放后,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成为了无神论时代典型的"宗教人"之一。解读《随想录》,可以发现,无论是觉新还是巴金,他们的精神世界都与儒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前者在明处,后者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相似文献   
40.
儒、释、道三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儒教同样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与儒教并行不悖.儒教自身的优越性有三点:一是能争取到更多的大众;二是更能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三是更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儒教作为宗教的四个条件业已具备:孔子即是儒教之神,《论语》即是儒教之圣经,各地的孔庙、文庙、夫子庙、书院即是儒教的组织基础,崇拜与信仰儒教的信众分布世界各地.重振儒教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恢复祭孔仪式.其次,普及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使儒学大众化,为建构儒家圣经打基础、作准备.再次,恢复孔庙、文庙、夫子庙和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