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56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79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01.
周秦鼎革之际,诸子学派的“非”之争与贵族们质疑“效”同构了“腐”话语生成的思想场域。为建立健康的学政关系,荀子强调“君子必辩”,着力清理屈尊于势的参政人,于当时建构出“腐”原型以供学术批判。进入帝制时代,“腐”话语政治化,经由官方建构出新的话语霸权,逼迫着学两度转向:一是从“进取”转向“守成”;二是将先的道德哲学调适成一份廉政学说,率以维护帝国行政安全为首任。伴随着近代治权危机,“腐误国”之论鹊起,它又大体折射出人文与科技、东方与西方文明对话的多重冲突。全球民主化进程中,资本与市场的双重渗透既催生出真正的腐败之,又将下层学庸俗化为“腐蚀”大众的工具。总之,一部围绕“腐”的汉语概念流变史,既刻记下古代学应对治权变迁的跌宕起伏及思想得失,又映照出近现代学的发展困境与选择偏向,能从一个侧面深化认知中国学史。  相似文献   
702.
刘克 《天府新论》2019,(4):37-44
在新出土的汉画中,记载了一些汉代普通民众看待孔子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开拓研究视野,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汉代民间的孔子观、把孔子研究引向全面与完善,给予了实物方面的帮助。民间一些人认为,道师孔徒,老尊孔卑,学赶不上道学;还有一些人认为,孔子是一个拜见过太上老君、已得道受书、无需受鬼官考谪就能升仙的圣贤,其学说虽然固守“方内”,但对“方外”之学,却持理解与接受态度。汉画中存在的这些轻孔重老因素,否定侮蔑孔子的色彩极强,证明被广为传颂的独尊术政策,在一些民众的意识深处,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回应。孔子题材汉画的出土,为当下的孔子研究增添了一道活水。在帮助我们实现用新资料去重新厘定先前那些困惑不已的问题时,又为丰富上层社会所塑造的那个严肃勤勉、精进不已的孔子形象提供了珍贵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03.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和石刻艺术,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着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生命的思考。陕北出土的汉画像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鲜明的边郡特色。但在汉代“学大兴”的风潮影响下,其间亦蕴含着极浓郁的家思想。诸如“视死如生”观念、崇尚“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入世”“务实”精神以及“中和”“节制”的美学原则等都凝结于内,从而使之兼具了区域性和超地域性的双重品格。同时,对画像石的发现也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陕北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考证汉代学何以影响到上郡等边塞地区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相似文献   
704.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是家著名学者荀子关于终身学习的至理名言。至于为学者的学业成就与人生目标,至圣先师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子夏语重心长地教诲:"女为君子,无为小人。"细查深究,前者的君子,是指向道德高尚的者,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后者的小人,是指向以生之学为职业的小人物。学习目标不同,学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同。在君子看来,学是一种志存高远的理想追求;而在小人看来,学则不过是其安身立命、谋生立业的一种阶梯与凭借。  相似文献   
705.
高思 《天府新论》2016,(3):145-151
在唐代士人“二元世界观”的大环境下,事实上一直存在着服膺学、排斥佛道的“纯”士人。尽管从已发现的墓志看来,纯士人所占比例并不大,但也正因为如此,纯的形象与思想才显得更加独特耀眼。而唐代古文运动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在这些寂寂无名的纯士人中也不乏发端或者回响。如果将唐宋变革看作中国文化史上继东周之后的又一次哲学突破,那么纯便是正统学的捍卫者和异端佛道的排斥者,在这场突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