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楚昭王疏者下船>是元代郑廷玉的杂剧之一.该剧现存的元代<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臧懋循的<元曲选>本在曲文和情节上差异很大.臧懋循"当行"理论应当是造成元杂剧不同版本之间差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适于舞台搬演、迎合观众好恶、创造感动观者之魅力应当是<元曲选>本对元刊本改动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点在<楚昭王疏者下船>的两种刊本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对此剧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及<元曲选>本进行比较研究,并试图从中找出臧氏"当行"理论在杂剧剧本改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2.
关于《朴通事谚解》与《老乞大谚解》的编著年代 ,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与《成宗实录》记述 ,“此乃元朝时语也” ,由当时的朝鲜译官编定。二书中有不少可资元曲研究借鉴的珍贵材料。在曲学语言学方面 ,以前的元曲释词著作都未见引据二书。如对“丽春院”等词语的解释均有极高的参证价值。此外 ,对儿化音的描述也可补《中原音韵》之缺。关于元曲形式内容方面的资料 ,如二书多处记述了唱曲、弹弦子的情况 ,特别是所记交“五个钱”入构栏看“诸般唱词” ,对于研究金元演艺的发展 ,弥足珍贵。元曲多写田园山水风光 ,表现避世隐逸的倾向 ,过去总以为是元代士子受压迫、无出路所致。《朴》书会话中也多有此种内容 ,与元曲精神一致 ,看来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审美思潮 ,有待作出更切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83.
文化负载词是《元曲三百首》翻译的重要问题。以目的论为指导,从目的论的目的、连贯和忠实这三大原则出发,以许渊冲的《元曲三百首》英译本为例,研究英译本,有助于对诗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84.
马致远的曲作深深打上了古代文人惯有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征,但学界历来重视阐论其作品中的儒、道思想,而对其佛家意蕴则关注不够。笔者通过对马致远曲作的细读,发现马致远有着对佛教教义如苦、缘起、无常、空、心、顿悟等的体悟,由此也使其曲作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思想内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马致远的理想是遁入空门,而多半与他的道家思想一样,不过是在儒家入世进取理想落空之后的心理调适而已。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文献的考证,澄清已有文献中关于曲牌[沉醉东风]的一些误读、误解,明确该曲牌是元曲的原生曲牌而非继承宋词词牌,产生的时间约在元初.在戏曲和散曲发展的同时,该曲牌在南北路线上共生共存发展而成,是元明清的戏曲和散曲中兼用的曲牌.该曲牌的作品占据一定的数量,元初的名家都有该曲牌的作品.根据作家的生活年代、文风和作品文体特征等线索,双调[沉醉东风]曲牌的首创作家应该是胡祗遹,其作品可能是《无题·月底花间》.  相似文献   
86.
马致远的杂剧与散曲之间存在多种对应与联系。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梳理与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不同文体、学科分而治之带来的弊端,尊重马致远研究的学术史事实,还能充分利用现存有关马致远的文献资料,因而具有切实的学理性与必要性。主题方面,其杂剧与散曲皆以叹世与隐世为主,这是马致远亦仕亦隐亦曲家的尴尬身份而引发的不平则鸣;题材方面,由于马致远的才赋有所偏重,神仙道化、咏史与丽情在其杂剧与散曲中鼎足而三;人物形象尤其君王方面,亦可互相参证。揭示上述事实,可以从多种角度推进马致远作品的深入解读,为马致远研究作出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87.
元代文人在社会地位的下降与经济生活的困窘中,普遍以出世隐逸为主题创作散曲小令。与宋人隐逸体裁词相比较,极力消解儒家治平思想和士人责任,否定入世生活中的个人价值,改变"怨而不怒"、"怒而不伤"的传统诗美规范,成为元曲隐逸题材小令的新特点。而作品结构的程式化、抒情手段的趋同性,以及文学意象的雷同,则限制了元人对宋词理趣创作传统的发扬,使元曲隐逸题材小令的理趣感受弱化。  相似文献   
88.
<元曲选·音释>是明代戏曲家臧晋叔编辑的<元曲选>中的注音部分,考察其中的清声母入声字,可以发现其归派情况大抵与<中原音韵>相同,但也有些许的例外和略微入声的痕迹,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89.
张衬 《殷都学刊》2004,(4):64-65
<青楼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述歌妓的著作,记载了歌妓的艺海生涯,为后世研究元曲提供了演员方面的资料.从中可看出,歌妓对元曲的分类,对元曲的流传,以及对剧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青楼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0.
古代汉语语词训释应当与方言词汇研究结合起来.曾经盛行于北方的口语化程度较强的元曲,不少词语仍留在北方方言中.文章训释了元曲中的部分仍然存在于晋语并州片寿阳话中的词语,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