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760篇
劳动科学   97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114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1493篇
理论方法论   291篇
综合类   2452篇
社会学   320篇
统计学   1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596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中国呼唤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不公:城乡受教育机会差距拉大.城市人口拥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分别是农村人口的281.55倍和323倍。◎二不公:国家名校招生指标对“外省人”不公.外省考生上北大、清华平均分数比北京市考生要高160分!◎三不公:采取各种特招生手段“卖考分”.可以降100分甚至更多。◎三大不公。拉大贫富距离。促使社会不平等.教育不公平。  相似文献   
62.
城市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来自一个城市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择校引发的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权衡问题是国内学术界近年来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分析表明,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的规范理由虽有市场失灵的考虑,但主要在于公平,教育资源可获得性上的机会平等应该是义务教育政策优先考虑的底线标准。作者以一个城市的公立与公办民助初中为例,调查学生家庭背景对其就读的学校类别的影响。经验数据显示,现行的经济择校已导致学生的家庭背景与他们就读的学校类别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作者建议采用强、弱学校联合办学、增加教育财政拨款和发放教育凭单等政策工具,构建一个公平且具有竞争效率的义务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63.
公平偏好与锦标激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为合约理论认为代理人具有公平偏好,会关注自己的物质收益与他人相比是否公平,因而试图建立包含公平偏好的最优激励合约.在锦标激励中,这种公平偏好一方面是由于参与约束效应会降低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激励相容约束效应提高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参与约束效应占主导作用,在最优的锦标激励制度下公平偏好会降低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水平.因此积极识别员工的公平偏好对企业制定恰当的锦标激励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职发展现状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设计了由5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根据该指数对我国大陆31个省份2014年的中职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省域之间在中职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仍然存在,并呈现出明显的“东高中西低”的态势;省域之间在中职经费供给上呈现“中部塌陷”的困局,中央财政应适度向中部倾斜;中职基本办学条件整体羸弱,且省域之间差距较大,中西部省份亟待实现“底线达标”;中职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与中职发展规模密切影响中职发展水平,但对各省的作用方式不一;要促进省域中职均衡发展,需要在精准认识的基础上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65.
互联网作为影响居民社会冲突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0),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社会冲突意识具有直接正向影响,还会通过社会公平感、政治信任感和社会信任感的中介作用对居民社会冲突意识产生间接影响。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在中国城乡区域人群中具有差异性效应。此外,少数民族居民社会冲突意识水平显著底下,与受教育程度和主观阶层认同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6.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好坏影响社会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各行各业均迅猛发展。同样的,我国的教育也得到显著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弊端也随之出现,其中较为严重的弊端是教育不公平。教育公平是维护社会平稳,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有效方法。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处于转型中,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监督上还存在弊端。  相似文献   
67.
教育公平缺失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一部相对完善的制度不仅包含给予每个主体平等的起跑线,更应该关注由于制度设计、个体差异和占有资源等原因引发的结果不公正,并通过矫正性制度设计,确保结果的相对公正。因此,应通过教育资源的二次公平分配和各项制度的跟进,矫正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从而逐渐增加弱势者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途径。而教育资源的配置应通过矫正来补偿因为资源分配不公所造成的结果不公。  相似文献   
68.
黄翠瑶 《现代妇女》2014,(1):159-16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公平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迫切关注和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探究社会公平的内涵,到当前我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分析产生不公平的原因,从而得出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9.
很多资源分配决策问题需要考虑公平因素,建立以效率指标和公平指标为目标的双目标规划模型是解决资源分配效率与公平悖反关系的有效途径。文章回顾了资源分配中常用的公平测度指标,根据10个选择标准,选择出四个合适的不公平指标,即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针对比较复杂的多资源、多阶段资源分配问题,对这些不公平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了综合的不公平指标。  相似文献   
70.
创造适合国情的福利模式,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基础和奥妙所在。一个好的福利模式要能保持四个基本均衡:经济发展与福利支出的均衡,福利支出中的基础部分与非基础部分的均衡,福利机制中的刚性与柔性的均衡,福利责任结构中的政府与市场、家庭、个人之间的均衡。中国一些富裕农村所搞的集体福利为实现这些均衡提供了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与底线公平理论非常契合。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和优势:教育为基,劳动为本,服务为重,健康为要。它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结构优势,把发展性要素内置于福利模式之中,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内外平衡,为社会安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