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9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62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66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738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姚崇新 《西域研究》2008,4(1):45-60
本文以新出吐鲁番文书《道翼遗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文书资料,探讨了高昌国的僧俗关系及高昌国僧众的社会角色.结论认为,高昌国的僧俗关系应当是互利共存关系,僧俗两界的利益得到有机的协调.由于高昌国僧尼基本没有脱离世俗亲缘关系的纽带,所以高昌国僧尼的社会身份是双重的.因而高昌国僧尼的社会角色也始终呈现出两面性:既有宗教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游离于宗教与世俗之间是高昌国僧尼的基本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72.
共生共存是责任伦理的第一原则,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具有激励作用、塑造作用、调节作用、平衡作用,是责任伦理运行的推动力,亦是人们社会化的目标。为使共生共存原则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让全社会普遍认同共生共存,使之成为全人类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3.
援引鲁西南两村民间信仰个案,对于制度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在中国乡村社会,同样作为民众的一种信仰、一种价值取向,民间信仰和制度化宗教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互融、共生共存的特征,二者的区别也仅是就其形式而言的.这一认识对于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4.
西方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低维表象,不是现代化的高维本质,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具备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了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上的理想化、技术上的进步化、发展上的绿色化、外交上的和平化。相较于西方以“资本至上”为逻辑的现代化指导下的割裂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式“人民至上”逻辑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解决了发展和生态的冲突,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才能真正克服资本主义逻辑的缺陷,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75.
美洲国家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有的组织文化,其精神内核是一种共生质态的美洲一体化思想,一方面强调美洲各国的协调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又高度认可各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自主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76.
哈尼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境内人口140多万(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南部。除境内之外,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也有分布。哈尼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聚居的地区森林广布,野物众多,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哈尼人的社会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具有浓厚的和谐文化。在反思现代文明,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哈尼人的和谐观念也许对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有所启发。本文拟对哈尼人的和谐观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7.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后,国内学术界对其提出背景、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理论渊源和时代价值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既有研究在理论渊源、概念厘定、现状研析和实践路径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因此,未来应重视和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基础概念和现实困境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拓展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8.
大学与城市发展关系是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较为关注的共同学术命题.在大学与城市发展过程中两者形成了一种互动共生关系,一方面大学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承担着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不仅为大学提供办学空间、办学资源,还为大学提供广阔的创业就业舞台.同样,大学作为人才集聚场所,不仅承担着人才的培养,而且还承担创意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命与担当.基于此,从共生背景、共生单元以及共生模式等视角,努力重组大学的学术组织,寻求大学与创意城市发展之间的均衡发展模式,探索并构建大学与创意城市发展的共生系统,从而促进创意城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9.
九世纪以后,曾一度称雄蒙古高原的回鹘部分西迁至西域,与那里的原住居民融合并先后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与喀喇汗王朝。960年,伊斯兰教被喀喇汗王朝奉为国教,此后的西域随着喀喇汗王朝的扩张逐渐突厥化与伊斯兰化。伴随这一过程,回鹘、契丹、蒙古与原西域居民融合而成了畏兀儿、哈萨克、回回等多个新的民族,西域居民的身份认同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多元共生、动态交融之景。历史证明,今日新疆的任何一个族裔性群体都是长期历史发展中或远或近、自他乡而来并与当地原住居民交融共生、共同发展的历史之物。  相似文献   
80.
在大众传播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正遭遇新的语境、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大众传播对主导意识形态价值的消解、大众传播效应对主导意识形态导向的弱化、大众传播对主导意识形态影响的削弱、大众传媒公信力对主导意识形态权威的牵制、"数字鸿沟"对主导意识形态传播的掣肘。只有实现当代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传媒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才是解决主导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