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刘明文 《理论界》2003,42(5):33-34
通过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劳动语境中的对话,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海德格尔用操劳来表达劳动,一方面肯定马克思的思想是当代之需,另一方面批判马克思哲学未揭示存在的意义,此局限性是海德格尔的历史误解,更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展示生命力的地方,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存在的追问,是由资本运动方式造成的,劳动的对象化实质上就是内在性的贯穿,理解这一点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2.
儒家道德与近代西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起来的道德体系有着明显差异。前者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后者强调道德的外在性,也即功利性,认为人们追求道德是为了得到利益。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应当充分吸收两种道德观的精华,对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功利基础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3.
小增 《山西老年》2012,(2):62-62
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难以拒绝吃巧克力、法式炸薯条或其他垃圾食品的人并非意志力薄弱,而是存在某种内在性的问题:事实上他们可能真的对这些食物有瘾。  相似文献   
64.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动机是克服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的“内在化”的危机,试图通过意识的意向性构造特征也克服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并且提出了“内在性中的超越性”思想。但在列维纳斯看来,胡塞尔不仅没有克服现代哲学的“内在化”的危机,反而将这种内在性的逻辑推向了极端,以至于使得任何超越性都变成意识的意向性构造成就,也就是说,将一切超越性都内在化了。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看成是一种否定外在性、超越性或他者的“总体性哲学”。通过对于胡塞尔的“内在性中的超越性”思想的批评和改造,列维纳斯将内在性和超越性严格区分开来,并且提出了一种彻底的超越性或无限性思想。首先,他对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进行改造,将作为内在性从意识和表象的领域改造为一个包含了享受和家政的“自我主义”领域。然后,他将这种内在性的“自我主义”逻辑推到了极端,由此揭示出了一个不能被内在性领域所包容的纯粹外在性、超越性或者他者的伦理领域。但本文认为,列维纳斯并没有令人信服地阐述这种纯粹的超越性或他者的伦理维度如何显现,因为任何显现都是一种内在化。  相似文献   
65.
66.
针对以海解马论者直接认同海德格尔关于意识的内在性为近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这个断言,以及进一步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指认为对意识内在性的瓦解这种看法,必须给予进一步讨论和商榷。在借助胡塞尔现象学给出意识内在性等相关概念之界定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究海德格尔对意识内在性的误识与错失究竟何在,以及以海解马思路的根本困境何在。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作为自由有意识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真实个人。如果正确理解这点,就足以消解同时代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7.
当代法国哲学有两个明显的路向一条走向超越,一条走向内在.勒维纳斯属于前者,柏格森属于后者.事实上柏格森作为当代法国哲学最重要的本土来源之一,曾深刻地影响过勒维纳斯.然而吊诡的是,虽然勒维纳斯深受柏格森影响并对他推崇备至,但最后却走向了与柏格森泾渭分明的不同道路.那么,导致这种吊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根问底,"为什么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是他们思想发问的逻辑起点和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各个环节及内涵的不同分析、批判和解答,使柏格森改造了传统的存在论而走向了内在性哲学,而却使勒维纳斯彻底抛弃了存在论走向超越性哲学,即作为第一哲学的他者的伦理学.而另一个吊诡则是看似"内在"与"超越"水火不容,但是他们最终却又在伦理学领域殊途同归了.这种双重的吊诡直接揭示出法国哲学某种内在的精神传承,并彰显出法国哲学自身的某种"法国属性".  相似文献   
68.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推进过程中,有三个"内在性"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逻辑上是一种蕴含或总体同一的关系,在缘起、层次、功能、表现等方面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具体差别,二者的实践基础是共同的,实质都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本的方面都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世界(化)哲学一样,都存在一个根源于语言和文化形式差别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实践,本质上不是一个"语言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世界化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形式上看似有历史和文化上的对立,但在超越西方现代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等实质方面则可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直接理论资源.对以上三个"内在性"关系的理解,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其实质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69.
马丁·路德神学提出了“内在人”与“外在人”的区别,由此形成“因信称义”的神学以及“双重国度”的概念。黑格尔敏锐地看到路德之于世界历史的意义,因强调个体的内在普遍性而肯定了个体作为现代性的起点以及自由作为现代历史的命运,这正是现代世界兴起的缘由。从洛克到密尔,在继承“路德结构”的前提下,肯定了个体自由,但作为内在普遍性保障的上帝却悄悄退场。卡尔·施米特认为霍布斯继承了路德以来的内在性对于外在性的优先地位,但当个体之间的内在性无法得到统一时,必然会导致“内在世界”的“诸神之争”,每一个人支离破碎的价值观念最终会导致现代世界的碎片化及其崩溃。  相似文献   
70.
索恩–雷特尔对于传统认识论的基本诊断就是“意识的内在性”,“黑格尔框架中的康德知识论问题”是一种“镜式本质”的知识论,无法阐释清楚自身综合能力的真实起源,归根结底是虚假的“镜像”,不能走出意识的内在性,索恩–雷特尔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破镜方案,主张商品交换规律的社会综合对于思维抽象的奠基性作用,进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黑格尔框架中的康德知识论问题之间”建立起了批判性的联结,这种联结是索恩–雷特尔独特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发现,但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