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有三个基本类型: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与企业之间,其中前两类是一般市场经济中共有的,符合等价原则,而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直接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遵守的是等量劳动交换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孙宗伟 《天府新论》2007,3(4):37-41
剥削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它的表现方式以及实现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它最终将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而趋于消失。也就是说,作为生产关系范畴的剥削,在它还能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彻底消灭它存在的条件的时候,是决不会退出人类历史舞台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内在需要商品生产与交换由物质生产部门拓展到非物质生产部门、资本由物质生产部门进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服务和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等等),也就必然要求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程度提高,他们的需要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内在需要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作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创新,有利于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超额剩余价值形成和归属问题的探索,为激发资本所有者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笔者针对我国薪酬制度中劳动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采用探索性研究的方法,在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论、按劳分配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了收入分配依据的原理,得出须将剩余劳动贡献积累参与分配的结论,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分配体系,对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解决收入分配中的矛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收入合理分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现在允许私有制存在,并非意味必然要以默认剥削为代价。剥削应定义为单方决定交易而获超等价交换之利。单方决定交易有三种形式,每一种都有一定的强迫性。本应是平等的交易之所以会出现单方决定的情况,乃是交易中的一方动用了自己拥有而另一方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大致有五个来源,从其直接标的来说,剥削只有两类,即标的为剩余劳动的剥削和标的为钱物的剥削。既然所有的剥削都是由单方决定交易造成的,那么,不仅消灭以钱物为标的的剥削不需要消灭私有制,而且消灭以剩余劳动为标的的剥削也不需要消灭私有制。其基本方法就是针对各种单方决定交易的优势来对症下药。在消灭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剥削中,也应允许资产有所收益,因为利润并非仅由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构成,而是由所有参与生产过程的人所付出的剩余劳动共同构成,其中包括已固化在资产中的剩余劳动。所以,只要给各种剩余劳动分配的利润比例是恰当的,就不存在任何剥削。因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实仍是按劳分配。总之,在不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也完全能消灭所有的剥削和剥削阶级。  相似文献   
16.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其丰富的财富思想,不仅从"劳动"和"资本"这两个核心范畴出发对资产阶级"财富生产"的实质进行了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中的三种拜物教观念及其实质,而且从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上论述了财富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历史作用、资本的文明意义以及财富生产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意义与社会价值.对这些思想进行哲学解读,有助于我们从经济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双重视野领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生成的历史过程的梳理,论述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本质差别在于对劳动时间的关心程度不同。按照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处于现代化运动过程中的中国已经越出第一大社会形态,正积极借鉴吸收第二大社会形态的有益成果,为向第三大社会形态发展创造现实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目标就是实现现实的个人对劳动时间的关注,以及通过占有自由劳动时间而达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品越 《学术界》2012,(1):45-55,284
本文以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确证,用物质之间通过内在联系而实现的"对象性存在"取代旧唯物主义的分离的事物的"自我存在",由此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此世界观反观于实践活动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以"用生命生产生命"的社会劳动作为人与人最基本的内在联系过程,用剩余劳动的处理方式作为社会制度的主轴。用此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而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导致人类必须寻求处理剩余劳动的新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此建立了以"物质生产实践与唯物辩证法——剩余劳动与社会关系结构——资本权力结构及其内在否定性——社会主义与人的解放"作为基本逻辑主线的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20.
张健 《天府新论》2004,23(2):26-2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有三个基本类型 :个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其中 ,前两类是一般市场经济中共有的 ,遵守等价交换原则 ;而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 ,直接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 ,遵守的是等量劳动交换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