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3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80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宗白华在现代美学与艺术学的交融地带创立了以艺境为核心的"艺术美学"体系。他立足于现代中西交汇的文化语境,寻求从一般艺术鉴赏上升到普世美学建构,精研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致力于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化,再造中国艺术的青春精神,并悬艺术化的人生观为其艺术美学体系的超越之维。他积极倡导艺术、人生与美感的一体化与真善美合一的艺术价值论,以运用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力求在意境观照中实现中国现代人生的审美化生存方式。宗白华的"艺术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话语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2.
"意境"成为涵摄中国古代美学核心精神的现代范畴,得益于王国维、宗白华、叶朗等几代美学家的不懈努力。西学启发与现代学术自觉是他们研究意境的共同学术语境,而道家美学思想也不约而同地成为他们"塑造"意境的重要资源。王国维因康德、叔本华的非功利、无欲审美观联想到庄子的物我合一;宗白华以柏格森和歌德的生命哲学为先导,发掘了道家的生命精神,又以"象征"理念贯穿了他对哲学与艺术的共同体认,将庄子的艺道合一思想和老子"虚无"理论融入意境理论体系;叶朗则因了明确的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美学史建构目的,极大程度地开掘了道家尤其是老子思想的美学内涵,并赋予意境以新的意蕴。  相似文献   
73.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74.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5.
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表现是美国不断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在估算中美经贸摩擦对美国在华企业的影响后认为,由于美国在华企业在美国整体利益格局中占比较小,产品出口比例较小及其行业分布的特点,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对美国在华企业的影响十分有限,但这也意味着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不会大量减少。中国应准确把握和平衡好利用在华美资企业牵制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通过更高水平的扩大开放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  相似文献   
76.
华文教科书在东南亚华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南亚华人华侨教育发展迅速,但当时使用的不同华文教科书普遍存在不适应东南亚侨生毕业升学及日后工作生活需要的现象,且政治色彩过浓,内容编排不甚合理。究其原因,是没有解决好"由谁来编""怎么编""能不能统一编写"等问题,导致东南亚华文教科书编辑出版主体多元化、编撰指导思想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广大侨生的需求,影响了其在东南亚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7.
《老友》2021,(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月11日通报,经调查,BBC(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台涉华报道有关内容严重违反《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违反新闻应当真实、公正的要求,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破坏中国民族团结,不符合境外频道在中国境内落地条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允许BBC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78.
张晨怡 《世界民族》2020,(2):117-1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儒教复兴运动。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虽明显受中国本土的孔教运动影响,但与康有为试图借助政治的力量将孔教定为国教不同,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走的是民间化的道路。基于新华社会多元的语言状况,儒教复兴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中英双语来推广儒学。受新加坡地区浓郁的宗教氛围影响,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以构建儒教为要旨,力图整合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并通过与基督教的论争来完善理论体系的建构。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儒学在宋明理学之后第二次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9.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社会以加美流动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国际援华医疗队为主的医疗卫生组织和一些国际医学友人纷纷募集医疗物资,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和中国军民一道克服重重困难与险阻,不仅开展了战地救护、卫生防疫、抗击日本细菌战等直接救中国军民于水火的救死扶伤工作,而且还积极创办医院和卫生学校,为战时中国培养了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才,从而推动了战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获得了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称赞,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无限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80.
2010年12月中旬,本文作者有幸应邀先后出席"全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和"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这段出席会议的日子里,我俩一有空便会情不自禁地怀念和议论起德高望重的朱旦华老大姐(注:早年,陈干群从北京出差回江西时,曾看望过朱大姐和方志纯两位老前辈,刘勉钰则多次采访过朱大姐及其家人)。朱大姐是在不久前走完百岁人生历程而离别了我们的,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遗嘱"更证明了,她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共产党员,是一位无愧为当今和后代光辉榜样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