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罗振亚  卢桢 《江汉论坛》2007,(12):136-137
1930年代是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条诗歌流脉,分别由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左联"作家和以戴望舒、卞之琳领衔的"现代诗派"承载,各自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这一时期诗歌的研究近些年已成为诗评界的热点话题.只是由于"诗歌回到本体"研究思路的被推崇,使现代主义诗歌备受宠爱,而对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左翼诗歌研究则相对冷清.  相似文献   
42.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主要用素体诗,每行抑扬格五音步,不押脚韵,但也常出格或轻重倒置。卞之琳的莎士比亚悲剧翻译是一次成功的白话诗体迻译尝试,即主要追求英诗规则的移植,尤其是音节的顿(音组)和押韵,亦步亦趋,刻意求似,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卞之琳式"。  相似文献   
43.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融古化欧",承上启下,影响深远。他又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诗论家。论文拟从中国文化和文学建设的视角,用卞之琳的翻译理论和新诗格律论反观他的翻译与创作实践,探讨诗歌节奏的意义,探测卞诗、卞译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4.
卞之琳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慰劳信集》标志着他的诗歌风格的一次重要转变。受时代的影响,诗人创作激情被激发,出于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卞之琳并未放弃前期的艺术理念,而是努力探索个人的诗歌技艺与时代抗战主题创造性融合。与卞之琳前期作品相比较,《慰劳信集》在视角、诗境、意趣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与同时代其他抗战诗歌相比较,《慰劳信集》选择了不一样的理性抒情鼓舞人心与赤子之心贴近大众的艺术途径。《慰劳信集》不仅展示了抗战诗歌的一种新风貌,也是忠实于诗歌艺术,面向大众读者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具有独特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5.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本文通过“审美距离”对诗歌的形式层、表现层和再现层进行解析,正是由于营造了时空距离、想象距离和情感距离,该诗才显示出无穷的韵味和悠远的理趣。这些距离,既增添了诗歌的审美情韵,又造成了主旨的朦胧性。  相似文献   
46.
卞之琳把艾略特的诗歌看作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其诗歌语言模仿艾略特,其荒原意识来源于艾略特,他的“智性诗”和“诗歌戏剧化”主张直接受到了艾略特的诗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7.
卞之琳早期诗歌意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化用来的意象,第二类是从西方现代诗歌中化用来的意象,第三类也是从西方诗歌意象改造过来的,但它们往往有中西两个源头。卞之琳诗的意象朦胧,但不晦涩。诗人将“现代的倩绪”外化为意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现代主义技巧和手法。  相似文献   
48.
作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的主将,卞之琳曾经受到西方后期象征主义特别是叶芝、里尔克、艾略特等诗人的深刻影响,他的诗常常毫无疑义地被视为是最现代派的诗,极强的思辨色彩,繁复多义的诗歌形象,深深的失落感与危机感,在三十年代中国诗坛极具挑战意味。然而,我们还是感到诗人的手里也同样紧攥着一支古老而凄凉的竹管。在变幻莫测的“年红灯”的万花间,诗人闻到了一缕凄凉的古香。在诗人迷宫似的诗句中,我们也听到了一缕凄凉的古籁。我们来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世界:寒夜,和尚,醉汉,傍晚,荒街,苦而,雁声;或者镜花水月,或者咸阳…  相似文献   
49.
人们往往强调卞之琳1935年以后创作的复杂色彩,并将它们与其北平时期创作区别开来.但实际上,卞之琳诗歌的复杂色调和表达特征,都是在他北平时期的创作中开始呈现的.他对北平的感受一开始就带着复杂意味,对北平所代表的双重文化价值的“凭吊”是他寄托苦闷的方式.而在这种凭吊中,他一方面对北平市民生活的慵懒、麻木、缺乏危机感的生存状态持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又流连于北平的古韵及其市民悠然闲适的趣味中,这种情感反应的复杂性和由此产生的借物抒情的表达策略,使他的诗歌逐渐发展出一套传达感受的方式.这让他批判声音的传达显得更为委婉和隐蔽,也为他后一阶段创作那种更复杂的表达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卞之琳所受艾略特影响并与之契合的过程,研究中国现代派作家在借鉴与自创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理论的化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