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594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48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6 毫秒
31.
任何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问题,马克思的理论内涵体现在马克思的原著当中,只有与时代不断地对话,马克思理论的当代生命力才能够显现出来。尤其是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来分析社会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要深入地发掘,从而服务于中国当代的社会实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探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条件,世界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区分马克思语境中的世界历史和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2.
"发展命题"是柯亨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的前提条件,其本质是技术决定论。但是,由于柯亨是从潜能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而没有将生产力看做是一定社会现实生产过程中正在发挥作用的力量,这就造成"发展命题"既缺乏马克思文本的支撑,也与历史经验不相一致。为了解决"发展命题"的理论基础问题,柯亨不得不求助于抽象的"人性"。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面向经验的具体分析,因此,企图借助于一般的理论公式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论证,这一做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不能相容。总之,无论是从马克思的文本、历史经验,还是就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都不需要"发展命题"。  相似文献   
33.
《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被公认为第一次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但是在以前的阐释中却长期误读和低估了其丰富的交往思想。把"交往形式"误读为"生产关系",把已经出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关系"术语误读为"生产力",用强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典表述"来覆盖和遮蔽《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澄清误读和解蔽低估,是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思路反思和创新的前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35.
艾伦·伍德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经济和政治的连续性的分析,以民主为切入点,借鉴古雅典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相统一的洞见,揭示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假性。伍德的观点既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从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相统一的维度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民主,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36.
确定研究单位是科学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维科、黑格尔、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只是立足于民族国家或文化与宗教的历史研究,不可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马克思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所确立的立足点,即“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能够自行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围、逻辑框架、目标选择和理论任务的基本单位.对此,需要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有机统一中去理解,更需要有世界历史的视野.  相似文献   
3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生存论视阈中的“生活世界”,赋予人的生活世界的生存论以优先地位,从而发现了真实的历史.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中,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解答这一重大问题的有益探索,既有利于避免实证主义意义上的片面发展,又有利于避免陷入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抽象发展.  相似文献   
38.
2010年10月15-16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第十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全国近百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9.
马克思思想资源中的公正观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公正问题的生产关系基础,二是强调不公正问题的社会历史过程性,三是强调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公正问题具有的独特本性,譬如资本主义的不公正必然会越来越大,要认识到这种不公正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等。凸显马克思公正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本性,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推进对公正观的思考力度,并且有利于在实践上为解决相关现实问题提供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0.
当代生活的新颖变化,并没有改变物质生产或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揭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建设性,以及近代形而上学的文化辩护,历史唯物主义洞穿了社会生活中"抽象统治"的真相,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了有效可靠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