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36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30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238篇
社会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虽然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论述性的文字很少,但他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和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事实,记述了许多重要问题。马克思晚年以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不懈的追求精神为我们留下了180万字的《历史学笔记》这一思想丰富的伟大著述,这驳斥了一些人所谓的马克思晚年“慢性死亡说”。虽然内容庞杂,读起来相对费劲,但是这部著作价值很大。因此,笔者对近年来《历史学笔记》的研究情况作一个综述。这里以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的《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为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42.
秦族、秦国、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课题.但是秦人的渊源问题,至今不明.这应该引起历史学、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3.
王晴佳 《中国学术》2000,(3):255-287
像其它带有“后”的主义那样,后殖民主义对中国读者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有关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关系,研究尚不太多,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想提出一些想法,就后殖民主义这一新兴的思潮与中国学术的关系,从历史学的角度,作些讨论,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首先应该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44.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传统深厚,中国考古学自产生伊始便定位于历史学.但定位于历史学的中国考古学存在信息提炼不足、理论缺失等弊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引进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以促进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发挥考古学的威力.  相似文献   
45.
曹大臣曹大臣,1964年生,安徽宿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研究———以华中地区为中心”(05FZS007)。近代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互等到独惠再到撤废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日本推行侵华政策的过程,领事群体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平时,他们以外交官身份,利用领事裁判权,庇护不法居留民,极力维护日本所谓的“条约权益”,如开辟与扩展租界、内河航运、居住营业、旅行、协定关税等,并滥用此项特权,攫取条约外权益及条约衍生权益;战时,他们则卸去外交官衣装,亲…  相似文献   
46.
最近,笔者拜读了韩震教授与董治河博士合着的《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一书,认为这是我国历史哲学界和史学理论界的一部前沿之作,是中国学者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作出郑重而系统回应的有分量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全书具有内容充实、线索清晰、引述宏富和表达明畅等特点,并从多方面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47.
王卉 《云梦学刊》2007,28(5):33-33
5月7日,“纪念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众多专家学者,齐思和先生的家人、亲友、学生齐聚北大,缅怀这位中国第一代世界史学科大师,缅怀他博通古今、中西兼长的学问,缅怀他温良敦厚、亲切谦和的为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主编贺卫方称齐先生的文字为“清澈优雅的白话文,有着诗一般的押韵”。  相似文献   
48.
历史观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始终很特殊。只有在平等的权利的基础上,历史学与历史观之间才能进行自由的思想对话;不应该迷信历史观。历史学的正常存在,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多元的历史观的自由存在,只有以此为前提,历史学才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料,以此来推动和支持历史学的持续发展。历史学必须对历史观的权力性本质加以明确拒绝,必须对权力化的历史观加以思想解构  相似文献   
49.
征稿启事     
<正>《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立足民族研究,关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常设"民族政治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民族社会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济学研究""女性问题研究"等主要栏目,选用主题明确、前瞻性强、资料翔实、层次清楚、论证充分的学术论文。来稿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0.
历史能是真实的吗?叙述主义、实证主义和"隐喻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登·怀特和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为代表的叙述主义可以被有效地解读为两种类型的实证主义的倒置。首先 ,叙述主义认识论可以被看作是经验主义的一种倒置。其认为叙述起着不含有认知内容的隐喻作用的论点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图像观”知识上的。不仅如此 ,归因于此类叙述的所有非认知观点也依赖于这种知识的图像理论和再现的图像理论。因此被怀特和安克斯密特归因于历史叙述的大部分认识论特征也关系到这种图像理论的问题。再者 ,叙述的解释理论也可以被有效地解读为实证主义覆盖律理论的倒置。在这方面 ,安克斯密特的叙述主义是最基本的 ,因为它在排除叙述主义历史理解中的因果性的同时 ,将叙述和理解的因果模式对立起来。就所涉及的解释理论来说 ,怀特的叙述主义比安克斯密特的更具有混和性 ;不过 ,它也可以被有效地解释为被大量的解释策略所代替的覆盖律理论的一种倒置。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这两种叙述主义中的大部分鲜明特征都是以这两种实证主义为前提的 ,尤其是他们断言历史叙述只具有隐喻的结构而没有真值。但这些主张很难同历史学家们讨论的事实特征相一致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在“隐喻性”叙述主义的历史叙述和历史研究间尚未出现概念性联系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