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00篇
  免费   638篇
  国内免费   155篇
管理学   2359篇
劳动科学   96篇
民族学   1287篇
人才学   521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8080篇
理论方法论   1494篇
综合类   12997篇
社会学   2083篇
统计学   319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537篇
  2022年   339篇
  2021年   475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542篇
  2015年   766篇
  2014年   1820篇
  2013年   1510篇
  2012年   1843篇
  2011年   2272篇
  2010年   2070篇
  2009年   2134篇
  2008年   2832篇
  2007年   2053篇
  2006年   1493篇
  2005年   1407篇
  2004年   1108篇
  2003年   932篇
  2002年   954篇
  2001年   909篇
  2000年   652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223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每当先进的发展制度开始取代落后的发展制度时,整个世界格局就会进入重大的转换阶段。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两次重大的历史变局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并深远地影响了当前中国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下的中国作为前两次历史变局影响的客体,曾经既是先进发展制度取代落后发展制度的受益者,也经历过作为落后发展制度主体而被先进发展制度冲击的过程。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先进发展制度与落后发展制度交替的历史变局阶段,作为第三次重大历史变局的主体,在三次千年历史变局叠加的背景下,能否有效地认识、适应并改造利用前两次历史变局的经验与教训,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领先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决定中国在本次历史变局中能否顺利成为先进发展制度的主体从而实现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3.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行了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然而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机制优化、机构设置细化与整合、运转协同和效能提升仍未完全到位。回溯机构改革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为政府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构建阶段,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建设最富成效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建设强调权能配置和人员构成的民族性,逐步差异化设置机构、探索单一制下政府机构平衡设置等历史经验,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合理汲取历史养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法制体系,明晰特殊性职权和民族性职能,健全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机制,创新改革模式,强化地方参与性,切实破解改革难题,推动政府自身建设持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是一座旅游城市,其旅游产品以海洋观光产品为主,旅游文创产品较少,设计制作也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重在研究大连市的近代历史发展,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其能够形成具有大连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为大连市文创产品设计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弘  王小红 《民族学刊》2021,12(10):59-64, 123
丹巴位于“藏彝走廊”的核心区域,其对汉藏民族关系、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稳定均具有重要影响。自忽必烈时期开始丹巴即开始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研究丹巴的土司制度发展历史对梳理“藏彝走廊”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丹巴土司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境内的四个土司的管辖范围、权力地位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该地区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经历了"运动式融入""争鸣式融入"和"生态式融入"三个发展阶段,走过了一条改造适应、平等互鉴、自信自强的发展道路,彰显出"民主—法治—生态"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等同于逻辑与历史的完全一致,而是内含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这就必然涉及逻辑与历史何者优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反对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观点,批判蒲鲁东主义逻辑先于历史的形而上学错误,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论证了历史优先于逻辑的观点.习近平“四史”重要论述确证了马克思的历史优先原则,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应坚持历史优先原则,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我们既要从“四史”中汲取知识材料和价值养分,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进而指导具体的意识形态实践,也要从“四史”的群体宣传、社会传播和代际传承着手,致力于解决理论性与感染力的矛盾问题,寻求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8.
劳模是一种中国文化现象。劳模文化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根基,提供了精神力量。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表征和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时代表达,劳模文化亦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价值,为无产阶级获得劳动解放积累实践经验,表征社会主义劳动方式发展进入新阶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世界发展道路的指引。在当前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愈加稳健、劳动与劳动者地位日益彰显的时代背景下,深入阐释劳模文化的世界历史价值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劳动精神、推动无产阶级劳动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记录了民族进步、社会文明发展等众多内容,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后世吸取经验,避免重蹈先人覆辙。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加之素质教育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纳入了教学培养体系,因而广大初中历史教育者应重视历史的人文素养培养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善于挖掘历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感知历史魅力,夯实学生的素质基础,推动其人文素质良性发展。本文围绕"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带,由于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没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也没有完备的产业结构,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相比,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是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外在动力,民族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是促进当地城镇化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