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知识分子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一个具有较强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群体。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以不同的样态影响着不同的时代,其代表的精英"道统"与代表权势的"政统"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两者相互的关系表现在"祛魅"与"复魅"之间,这是一种"解构"与"建构"的文化模式,它既是针对自身,更是针对彼此,并外化成"突破"与"规约"的结构。在暧昧的纠葛下,中国知识分子走了一条颇为传奇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发展之路,其作为一种传统原型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符码,绵延至今,不曾断续。  相似文献   
42.
禅宗虽为佛教宗派,但其不仅在内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在发展理路上亦与《庄子》思想存在着惊人的契合性,即通过不断的祛魅化、反智主义之方式来破除人为后天所建构的东西,从而把解脱之路还原与落实到现世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契合无疑既有佛教内部自身发展之需要,亦有外在机缘之巧合,同时还有人为地对《庄子》思想的吸取与承继。  相似文献   
43.
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基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以诗解诗”,不仅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45.
传统中国的“厌讼”现象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解决纠纷的社会机制和诉讼效益两个方面对传统厌论现象予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指出现今我国诉讼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造成公民不愿打官司的原因之一,强调在现代社会除诉讼外,对于其他的解决纠纷的机制应给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6.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精神类疾病表现之一。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既有游戏本身的无穷魅力,又有个体自身的主观原因,同时也与其成长的原生家庭、游戏公司的唯利是图和政府的监管不力密切相关。为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国家应制定完善且可行的法律法规,严格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法,游戏公司应采取技术措施,承担社会责任,学校应积极宣传,倡导多样化评价标准,家庭应共情鼓励,因人施策,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洁净、阳光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47.
随着媒介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开始充斥着人们的社交语境,各种数字仪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媒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仪式是以数字为主题或内容,以数字呈现的具有数字内涵的传播仪式。数字仪式是政治认同建构与社会治理的手段,暗含商业主体仪式营销与形象推广的动机,具有个人的角色展演与群体社会链接的意蕴,牵涉全景环绕与前台呈现。数字仪式的泛滥导致数字神化的势头逐渐浮现,人们的认知与主体性渐趋异化,资本主体的数字宰制进一步加深。摆脱数字仪式的禁锢,需要通过数字仪式的解魅、解构和解缚,重构对于数字仪式的认知,重夺数字仪式生产的主导权,融入现实世界,找回人类的本性与品质。  相似文献   
48.
中国的许多学者在探讨法律意识问题时经常引用日本法学理论界关于法律意识研究成果来辅证其观点。其原因是,日本的法学理论界从60年代开始围绕其国民落后的法律意识展开过激烈争论,其中许多观点对我国的法学思维以及具体的司法制度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在引用这些日本学者观点的时候,对其理论的背景和学术发展的演变关心甚少,甚至对日本法学理论界对某些观点的批判或反思置之不理。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1983年轰动日本社会的邻人诉讼事件为切入点,介绍邻人诉讼事件后日本法学理论界对日本人落后的法律意识问题研究的反思,和对川岛武宜以及大木雅夫的一些基本观点的批判,梳理并分析日本法学理论界就日本人法律意识问题研究的流变,使我们对日本的法律意识问题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49.
从送法下乡到理性选择——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是一个法律逐渐“祛魅化”的过程,即从基层司法建设魅化法律到农民法律参与下的法律脱魅。法律的祛魅化使农民对法律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知和选择。法律实践和法律参与的“知情祛魅”逻辑从主体角度抑制了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而基层司法体制的诸多弊端和缺陷则从外在限制了农民的法律需求。由此可见,结构混乱虽然使乡土社会产生了法律需求,但这种需求的扩展性和持续性存在问题。因此,当下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并非简单地从“送法下乡”向“迎法下乡”转换。  相似文献   
50.
马克思对于近代西方人权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颂扬到其后的祛魅这样一个过程。祛魅之后,马克思诉诸“人类解放”这一价值旨趣,开创出彰显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新人权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