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本校低年级大学生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不仅清晰地展现出低年级大学生较强的孤独、茫然无助与精神压力较大之心理状况,亦可窥视出其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即在高压与外在诱惑条件下的自我迷失。为了有效地预防与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着重从破妄归真、重回自我的基点上,全方位、多渠道地帮助学生破除妄念的干扰,重新认识自我,使其回归健康快乐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2.
“义”与“利”的关系是历代哲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这一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和“义利兼顾”三大派别。“重义轻利”派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重利轻义”思想十分流行,而“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各有弊端,只有“义利兼顾”才是解决义利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良好道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禅宗虽为佛教宗派,但其不仅在内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在发展理路上亦与《庄子》思想存在着惊人的契合性,即通过不断的祛魅化、反智主义之方式来破除人为后天所建构的东西,从而把解脱之路还原与落实到现世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契合无疑既有佛教内部自身发展之需要,亦有外在机缘之巧合,同时还有人为地对《庄子》思想的吸取与承继。  相似文献   
4.
《庄子》具有多维性。在儒学的视阈中,《庄子》是社会规范的破坏者,也是人心的毒害者;在宗教者的普世情怀中,《庄子》是心与性的理想乐土;在理性主义的观念中,《庄子》是非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也是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表现。不同视阈下的《庄子》,呈现了它在历史中的多种面貌。  相似文献   
5.
虽然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都是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但在深度的解读中却发现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相对论思想在内涵、根源以及理论意义上都存在着截然不同之处。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有限的,而非永恒至上的,从而对现有观念至上性提供多一份质疑,对多元意识观念的宽容与理解作出深具说服力的申述。  相似文献   
6.
"大"与"化"既是获得逍遥游的两大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庄子在《逍遥游》篇首以寓言与重言相结合的方式浓墨重彩渲染鲲鹏故事之深意,是庄文之双眼与灵魂.事实上,倘若人能真正参悟出鲲鹏寓言中的"大"与"化"之深蕴,那逍遥游既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亦不是消极人生的避难所,而是对世界与生命的深度认知,是从容破除旧世界与世俗束缚后的真切而灵动的"忘我"之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个性凸显的晚明时期,《庄子》篇章的真伪性问题成为众多庄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当他们面对相同篇章的《庄子》时,得出了不同结论:沈一贯、徐晓、陶崇道、陆西星等极力推崇苏轼的伪作论;孙矿、罗勉道、焦竑、王夫之等在苏轼的基础上又扩充了对其他外、杂篇的质疑;张四维对苏轼之论有所“损益”;李贽、顾起元等把外、杂篇全然判定为伪作;朱得之对内、外、杂篇皆有质疑;而叶秉敬、谭元春、潘基庆、陈治安等则对晚明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这些界定背后实际上蕴含了学者们不同的观念体系、意图与思考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印度佛教能在中国得到如此顺利的传播与发展壮大,其中之缘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子》思想分不开的。《庄子》与佛教不仅在生命的感悟上、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消解痛苦的价值取向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而且,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与《庄子》亦是难舍难分。佛教与《庄子》的关系,首先是形式上的偶然巧合而被借用,然佛教立足后,想摆脱《庄子》式的影响,以寻独立之发展,可此路向却把佛教推向了衰落的危机之中,而后振兴的禅宗,却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庄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入住中国之考虑,利玛窦曾通过“以僧自居”之方式获得中国官方与百姓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却越来越感到早期所使用的佛教权设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成为传教途中的一大障碍,致而他果断采取了“弃僧附儒”之策略,并公开对佛教发起攻击.然令其始料不及的是,此举虽然看似合理,但却给基督教在中国日后的传播自设了更大的障碍,乃至一度陷于被驱逐中国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0.
周黄琴 《船山学刊》2013,(4):127-132
不论庄子的“道”,还是原始佛教的“涅槃”,都给人展示出了一个全新而又神圣的高远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可以使人的精神获得安顿,而且还是反思人类社会弊病的重要镜子。庄子正是通过“道”的建构来不断化解人为制造的各种束缚,并批判本性迷失的走向,以求回到人的本真状态,因而看似高远而又神圣的“道”最后还是化归到现实世界之中。而受《庄子》影响,禅宗在演化的过程中,亦逐步把原始佛教的神圣“涅槃”不断拉向现实世界,以致高远之解脱亦回落到人世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