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3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马克斯·韦伯的杰出贡献是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程的社会学分析,他认为合理化过程使世界祛魅,他的合理化思想成为西方音乐社会学的基石.在《音乐的理性与社会学基础》中,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音乐中也存在合理化过程.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一方面是对马克斯·韦伯的认同,另一方面又是对他的批判.  相似文献   
92.
中国法制史研究者一般认为中国人厌诉是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对民众价值取向的影响,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该情况取决于一个社会的诉讼制度以及整个社会能否为国民利用诉讼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本文试图从法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藏族农牧民厌诉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93.
传统中国民众诉讼观念的样态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民众诉讼观念的主要方面是“厌讼”心理,“厌讼”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体性诉讼观念。但是,在中国古代,“厌讼”观念不是绝对地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方也曾出现“好讼”、“健讼”情形。究其原因,传统中国民众“厌讼”、“好讼”及“健讼”这些诉讼观念具体样态的出现均根源于其时其地民众的趋“利”心理。  相似文献   
94.
95.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十三个妓女为保护一群女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故事.抛开这些感人的故事情节,人们发现影片背后隐藏了诸多的权利斗争,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斗争尤为激烈.在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下人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处于一种“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女性被男性控制和规定,而女性却处于沉默的失语中.面对父权统治的社会,男性还将女性虚构成“天使”与“厌女”的类型,一方面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利统治,另一方诱发了女性间的斗争.因此有必要来探讨用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析这些利益之网的实质,解构“看”与“被看”的模式以及通过对女性特质深入分析来颠覆父权社会虚构出的两种女性的谎言.  相似文献   
96.
随着社会文化结构的嬗变,文化与文艺话语范式经历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巨大变革和转型.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普泛化,在祛除现代性文化之魅的同时,也彻底解构了审美现代性发生以来的文艺自律神话结构.面对审美现代性的式微与大众消费文化的滥觞,文艺学话语必须通过对现代性权力话语的理性僭越,在消费主义的历史语境中实现话语范式的重构与创生.  相似文献   
97.
皮珀认为,休闲是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但是当代社会“休闲异化”有目共睹.这种异化包括认识和价值两个维度,而现代性的根本特征——“祛魅”所导致的“工作至上”世界的无止境入侵是休闲异化产生的根源所在.克服休闲异化,皮珀寄希望于基督教信仰的复魅,这或许是一个给人启发的进路,但在经受理性化长期洗礼的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复魅作为克服异化路径,或许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98.
对于美国天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世人了解最多的是其诗歌形式的怪诞奇丽及其超验主义和清教主义并举的相互矛盾的哲学思想。狄金森的诗作中自然诗歌就达500余首,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文学作品的生态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其自然诗歌,可以揭示出其自然诗歌的生态美学价值。狄金森诗作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关系、"自然的复魅"、审美性。她的自然诗是艺术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绿色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99.
建国以来变动频仍的历史进程和不愿定位于书斋型知识分子的个性气质决定了王蒙必然是一个不安分的自我,一个复杂的存在个体,混合着文学家、政治家、思想者等多个鲜明的精神维度。他的小说创作就是他这种“多棱体”性格的重要显现形式,伴随着时代进程的推移和创作观念的变化,而呈现出由政治书写到政治“祛魅”的艰难转型轨迹。与时俱进的艺术探索和思想突破同不可遏制的“少共”怀旧情感长期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他小说创作理性与感性的尖锐冲突,与现实既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又保持着一定的合力,展示了鲜明的杂色状态,隐现出他既肩负着内化于骨予里的历史重任又带有着倔强的个人性格和个人才情的双重品格,显示了一个文学史意义上的个性独异、难以替代的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00.
五四伦理革命在实施中暴露出启蒙者的困境与局限,这主要表现为:其一,传统道德理想主义与悖反价值诉求的难局。虽然启蒙者给予旧伦理沉重打击,但促其如此的却是对于传统儒家德性原则的操守。其二,重估偏失与新伦理建构的盲区。启蒙者"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不足以为个人的道德处境提供确当的依持,也就无法起到维系社群生活稳定的伦理效力。其三,科学至上与人文之失。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科学决定论意味着中国伦理范式的一大转换,他们用科学代替仁德,并无助于解决启蒙以来民众在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上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