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章概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的以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其它各派反对美国帝国主义者的扩张、建立"新帝国"、发动殖民战争等政策,而发起的抗议运动.文章指出了,发生此运动的必然性,并分析了,运动出现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32.
新文学视野中的三次“新市民小说”高峰假如从新文学的视野来看待所谓“市民小说”,当以上世纪40年代初期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的横空出世为代表。为什么要限定在“新文学”的视野中?因为只笼统地说“市民小说”,会引起无穷尽的追问:明清的大量通俗小说为何不能算?近代以降的大量鸳鸯蝴蝶派小说为何也不能算?乃至于宋元时代的话本、民  相似文献   
33.
袁枚对乾嘉考据诗风的批判态度与他对乾嘉考据学风的态度紧密相联.他没有主张诗歌要绝对排斥考据,认为只要适量和切入得好,考据可以入诗,考据诗也是诗歌大家庭中的一员.但他反对将大量考据内容放进诗中,反对以考据家的眼光来评诗、注诗.他对乾嘉考据诗风的批判,不仅维护了"诗本性情"的审美传统,也是对以"经术"和"文治"相标榜的封建专制文化的鲜明抵制.  相似文献   
34.
35.
民族主义概念的出现要早于不平等条约,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可以用"革命排满"来概括,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该口号很大程度上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成份,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动员效果,并引导了辛亥革命顺利进行。"五四"以后,孙中山力图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致力于为其民族主义注入新的内容,以图在中国寻找到一个可以广泛动员民众的口号,不平等条约概念应时而出。当三民主义被解释为是为了打倒不平等这一层面,而民族主义专是"对外打不平",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就水到渠成了。苏俄与早期中共在促进孙中山将不平等条约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苏俄将民族自由与废除不平等条约相结合的宣言无疑给孙中山以启迪。孙与苏俄的合作所求的不仅是外交,而是舆论和人心,争取的是寄予苏俄无限希望的国人。  相似文献   
36.
北伐前后,政治宣传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了军事对抗当中,“师出有名”成为战争发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南方的国共两党建立了专门的宣传队伍,逐渐形成了一套阐释自身军政行为合法性的政治理论,并将其简化为通俗有力的政治口号,利用这一有效“载体”,作为宣传自身政治主张、打击敌手的重要手段.作为对立面的直、奉、皖等系亦不甘人后,也纷纷推出个性鲜明的宣传口号,博取社会舆论的支持.口号的大规模使用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政治现象,但急遽演变的时局迅速陷入了口号狂热之中,政治口号的应用面临许多无法解释的悖论与难题,国共两党有意识地对口号的宣传策略进行了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7.
章太炎反满反帝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反满言论及其由排满到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思想,认为章太炎不是像史学界说的那样,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典型代表,而是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  相似文献   
38.
《桃花源记》的光辉在于它有进步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一方面具有反封建性 ,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从而使该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39.
40.
从知行辨证发展关系观照近代史历程是一个恰当的角度。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目标是中国近代史上关于民族前途命运的第一个真知识。以劳工阶级为依靠进行反帝反封建是中华民族获得的关于近代史的第二个真知识。中国共产党是近代史两大真知识的坚持者,因而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意义主要在于对近代史革命经验作了总结,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史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现当代史的任务应是发展与增强“民族、民权、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