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7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80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851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61.
文学真实的范畴厘定和价值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创作和欣赏实践中 ,“真实”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偏颇最多的文学价值尺度。“真实”的概念范畴 ,可以从三个角度厘定 :( 1)真实是创造的产物 ;( 2 )真实的创造建基于人类求真向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上 ;( 3)真实以文学形象方式具体存在。与真实的主观色彩相反 ,真实的价值奥妙在于它在深层对创作规律的契合 ,以及对生活客体的尊重。因此 ,真实成为文学自然态度、人文精神和作家人格的体现 ,说到底 ,成为文学的胆识、气度和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62.
美学上的主客体辩证法用以揭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辩证关系表现为,人作为前设的主体与对象作为前设的客体,二者由对立走向统一。本文以西方古典至现代某些主要美学家的思想流变为线索,对美的辩证法的内在发展作了探讨,指出审美主体和美的客体的前设已经脱离了“存在关系”的原始根基,从而导致美的辩证法走向终结。这种追索或许对人们重新思考美的问题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从20世纪中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比较文学"危机论",笔者结合英国学者巴斯奈特与美国学者米勒的观点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这种危机论有合理的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有缺陷,但是通过辩证的比较思维可以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得到明确.同时对于一些片面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论点进行了批评,提出了新的比较文学学科对象论、比较文学定义与系统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4.
文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一个前提.作为研究者的文学理论主体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文学理论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致思方式,至少可以从理性思维、能动性、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主体特征与素质修养,也会影响到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过程与结论.  相似文献   
65.
如果说,"特殊性"是卢卡契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就是它的基础性范畴。弄清"日常生活"的意义、地位、特征及其与人类诸认识形式之间的关系,对于解读卢卡契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在汉、英双语并存的语言环境中,英语教学需要研究行为、意识与反映的联系机制。关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母语干扰”现象,要认识到母语干扰的本身也是一种母语促进,是一种可资利用的潜在教学情境资源;整合孤立语与屈折语的比较学习,在比较中完成识记与学习掌握;探索互动式教学的意识反映,利用其在行为活动与意念发生的课堂应答机制。这些,都具有教学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7.
编辑实践活动的一般性质是由实践活动的对象所决定的。编辑实践活动对象的制约作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编辑客体的内容制约着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 ;另一方面 ,编辑客体的文字表达和内在逻辑结构也制约着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编辑主体是社会的精神产品的完成者 ,编辑实践活动的核心是编辑的审稿活动 ,编辑的审稿本质上是对一个特殊认识对象的再认识和再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68.
文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界定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内涵;同时指出,个别论者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存在"扩大化",对编辑客体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编辑的主体性是指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又主要体现在编辑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上;而编辑的客体性主要表现在对编辑主体的决定性和制约性上.文章也据理反驳了贬低或夸大编辑主体性、忽视或片面理解编辑客体性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69.
认知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 ,罗纳根自称“批判实在论者” ,他反对素朴实在论把客观性归结为似视觉性的观点 ,也反对唯心主义通过区分现象和实在从而取消客观性的主张 ,还反对以人的生存与交往的交互性代替客观性的做法。他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各种互不相似却功能关联的感性、理智和理性活动所构成的“能动结构” ,该结构由意向性主宰 ,人的认识就是以其整个“能动结构”去意指存在 ,不断超越从而达到客观性的。并且 ,人的认识的能动结构还存在于人的生存这一更大的能动结构之中。这种理论一反西方主流认识论将认识的客观性归结为人的认识的某一要素的传统 ,把认识的客观性置于认识的结构整体之上 ,为克服当今盛行的相对主义、重建认识的客观性提供了一条宝贵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史学界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历史学的客体,在新形势下,以人民群众征服、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为中心,来阐述人类文明的进程,并揭示其相互辩证的关系及规律将成为历史画面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