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4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32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260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639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段成杰 《生存》2020,(13):0201-0202
许多古诗经得起时间长河的考验,长久以来被人们所传诵,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它用它赖以生存的历史告诉人们它存在的价值。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经典的古诗诵读,也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现在小学生们仅仅是靠一些课堂所学,甚 至紧紧是背背写写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因而如何让孩子真正孩子爱上古诗,是我们应关注的。  相似文献   
32.
马艳 《生存》2020,(9):0147-0148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育改革非常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3.
元代江西诗人刘诜的五言古诗成就斐然,诗中多涉及现实题材与日常生活,表现出庐陵诗人的求实性格和讲求真性情的特点。刘诜诗中对时事民生的关注,笔法古雅沉劲。而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则多体现出乐观自适的生活态度,又呈现出自然清和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34.
宗族祭仪是理解中国汉人宗族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不仅能反映宗族内部的房支结构关系,也能检验一个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位置,包括与他姓宗族的关系。宗族祭仪同样可折射出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观察宗族祭仪不仅仅是停留于祭祀组织、祭祀活动、祭祀功能的考察,同样要高度重视它与特定地理文化空间的关系以及它的文化表达。其中,宗族的祭祀场所是宗族祭仪非常重要舞台。只有把宗族祭仪放在祭祀场所这一特定文化空间里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5.
中唐时期的诗人王建创作的《宫词百首》继承了以往宫怨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沿袭了七绝组诗的诗歌形式,在内容更具时代性和趣味性,使宫廷诗在当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被誉为宫词之祖。而他笔下的宫女也让人耳目一新,一改古代宫女在人们心中保守拘束以及被锁深宫的普遍的怨妇形象。她们虽然身不由己,越不过高高的城墙,逃不出深深地宫苑,每天被迫面对宫中的尔虞我诈,但依旧真实灵动地生活着,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热爱生活又积极向上,绝不是天天翘首以盼,等待别人赋予她们人生的意义,在泪水和怨恨中虚度青春。本文通过《宫词百首》中的体育和竞技活动、装扮和生活艺术以及心理活动等宫女的日常生活阐述诗中所描绘的中唐宫女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36.
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情与景两大因素以及由情景融合而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换个角度思考,就是说意境的创造必须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且意境创造的特征应具有多重性。《古诗十九首》意境的创造就是这种创作理论的典型实践,《古诗十九首》呈现出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古诗十九首》还开创了悲情意境创造的先河,成就了它"汉代五言诗之冠冕"的美誉。  相似文献   
37.
纪彭 《领导文萃》2012,(18):60-65
蔡廷锴一生都是一个夹缝中的军人,他一腔热血,常报国无门。在淞沪抗战中,蔡廷锴虽爆得大名,但始终脱不掉边缘色彩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举入侵上海,打不打?蒋介石决心难下。从蒋的利益考量,丢失东北并不心痛,可上海乃是他统治核心区,乃"必守之地",冲在前面跟日本人死磕的,也并非自己的嫡系部队,而是十九路军。蒋介石自然乐得日本人消耗掉粤军势力。如此便成就了蔡廷锴和蒋光鼐抗日名将  相似文献   
38.
笔者在研读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在无法使译文自然押韵的情况下采用的权宜之计和强行的押韵策略,并从语言、句子表达、风格等方面来分析这些权宜之计和押韵策略对译文的影响。进而以整个译本的质量来论证这些强行的押韵策略只是给译文披上了漂亮的押韵外衣,而译诗在本质上却无法称得上是自然、地道、不折不扣的英语诗。押韵俨然成了译者独创性的陷阱,译者愈想创新,采用权宜之法,离其所制定的翻译原则愈远。  相似文献   
39.
海泉 《老友》2014,(10):43-43
正叶剑英元帅的《攻关》一诗写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用此诗来形容刘少俊晚年攻坚克难学习诗词,非常贴切。刘少俊是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人,自幼家庭贫穷,念完小学就辍学了。为生计所迫,他开过拖拉机、种过田、修过铁路、习过武、行过医。坎坷的人生,练就了他坚毅的性格。进入晚年后,刘少俊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文化水平低,自学的话难度很大,又没有老师教,他很郁闷。  相似文献   
40.
聂友军 《日本研究》2013,(2):100-104
和歌作为日本韵文学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素以遣词雅致考究、韵律简单优美、风格简洁而意境深远著称。藤原定家编集的“小仓百人一首”是一部颇负盛名的和歌选集,对和歌甚至日本诗歌整体而言很有代表性。1899年美国学者麦克考利将其译成英文并展开系统研究。麦克考利从对日本诗歌整体特征的把握入手,恰切地评判了《百人一首》的价值与影响,并在译介过程中着意凸显和歌的形式技巧,对和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持续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