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司马氏的两晋(西晋、东晋)经历了统一、战乱、分裂、偏安、篡夺,在整个155年的历史中,君臣关系虽然始终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君主除开国的晋武帝相对有为外,多是暗弱君主,特别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更是仰仗王谢等随迁的中原士族和江东原有的士族支持,君臣关系相对宽松,君尊臣卑秩序不很严格。这种君臣关系下的忠君道德,在面对五胡乱华、朝廷更迭的冲击时就表现得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晋朝继承了汉代孝治天下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也强调忠孝并重,因此在面对忠孝两难境地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道德选择。在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上,两晋时期的臣子忠君道德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双向度的忠以及忠孝两难的道德选择,呈现出传统忠君道德由先秦时期的君仁臣忠向宋明时期的绝对化忠君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62.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05,32(6):90-94
作为君臣关系理想模式与良性状态的对立面,唐人小说又有相当的篇幅表现了君忌而臣危这种君臣关系的异化形态.这是道德层面的恶与人性劣根性的丑交叉作用的扭曲表现.唐代士人以小说的艺术形式,从前朝旧事、本朝新事和写实笔法、艺术虚构等多种角度表现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超时空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3.
中国古代君臣共情发乎礼归于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衍生出的政治共生关系。其在以血缘亲亲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体系下,在社会治理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内涵日益丰富,并外化为父子兄弟、知己朋友、志同共进等多重类型。中国古代君臣共情的典型案例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有:建立共情传统,体现人本关怀,营造和谐氛围;建立健全评价体制机制,避免差序式领导的不利影响;注重以人为本的领导艺术,促进群策群力的发挥;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依靠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64.
次对作为中唐以来新兴的奏对形式,是关乎君臣沟通的重要制度.它的产生与当时朝会听政制的转型、唐德宗猜忮刚愎的具体政情密切相关,此后历经诸帝损益,终唐一代,为皇帝延英、入閤听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行政中发挥着相当作用.由是之故,唐王朝中央的政治权力分配、皇帝的统治实现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且影响着此后的政治体制变迁.  相似文献   
65.
黄老学派在战国时获得主流学术地位,独盛的局面在中国思想史上延续了三四百年之久。该学派流行于大变革时代,此种风潮以两汉为界,以新莽改革为标志性事件。在变革时代新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以王权建设和整合社会各子系统为重点。在黄老治道哲学的"兼利无择","利而弗利"和"天地不仁"的宗旨下,社会各力量都得以自由发展壮大。对此黄老哲学有关于"仁义礼薄于道德"的论述。而汉代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的利益倾向性也开始固定。黄老治道对"道"的阐释富有层次性和操作性,主张"天为人稽"。黄老哲学尊崇君势,也推重能臣,主张君臣不相僭越,一体同唱。王治国凭借"内刑"而"自得"的"王术",王术即道。法在原理上出于"道",但在应用层面,则强调出于"人心"。本文还指出,《管子》以"水"论"道",其经济思想符合黄老治道哲学。  相似文献   
66.
韩愈《毛颖传》并非是抒发作者有才而不能见用的感慨,或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是曲折表达了韩愈对体现在官员致仕问题上的君臣之道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韩愈与白居易、裴度等人所代表的意见存在分歧,从中折射出元和士人政治态度的分殊。《毛颖传》通过微末之物模仿庄重之举产生俳谐意趣,这一笔法与中唐以至五代某些流行的文学观念存在冲突,因此对此文的批评基本上出现于这个时期,宋代以后,韩愈的地位受到充分尊重,对此文的评价转而以肯定为主。  相似文献   
67.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21-127
赐死之法产生于早期贵族制度与礼乐文明之下,最初是一种优待贵族的办法,意在避免贵族大臣下狱受刑的痛苦,为其保存体面与名节。贾谊正是以先秦古礼与经典为据,提倡赐死之法,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汉代君臣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君主多行赐死之法,大臣也形成了有罪自杀的传统,"将相不对理陈冤"成为"故事"。但在君主制度之下,由于君主的个人权力与意志,这种体貌大臣之法逐渐丧失了原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在宋代杜学史上,王安石占有重要地位.他尊杜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其中包括对杜甫君臣现的认同和传承.王安石和杜甫皆继承先秦儒家特别是孟子学说,秉持"君臣遇合"型的君臣观理想,主张以对人君缺失的指摘、竭尽臣责而"致君尧舜".杜甫还侧重继承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臣子的忠君;王安石则更注重以法治国,强调君应行君道、臣子要以道事君.在两宋特定的时代务件下,杜甫君臣现中忠君的一面被片面放大并得到高度尊崇,王安石的主张特别是其以道事君等观点却屡遭曲解和非议.  相似文献   
69.
70.
高级观念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它不仅拥有三千年的历史,还有儒家学派的理论体系支撑,如君臣关系。父子夫妻家庭关系等,都有“三纲五常”的等级规定。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平等民主的社会,但等级观念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中。一个具有较深等级观念的人,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会有不同于一般地倾向性选择。比方说,在礼仪方面,更注重自己和他人的言谈举止是否合乎礼节上下级关系;在选择朋友时,更倾向于选择和他同阶层或者更高阶层的入;在选择爱人时,更注重双方是否门当户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