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通过对中美两国现行中学物理教材的比较,发现我国教材应多融人科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开发教材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方面的作用.文中借鉴了美国教材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改革我国教材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92.
《徽州社会科学》2005,(12):37-37
2005年是我市在大跨跃发展征程上,步伐最快的一年; 2005年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为“十五”计划画上圆满句号的一年。  相似文献   
93.
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对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录对唤起城市文化记忆有积极作用。在《常州晚报》2015年的报道中,常州城市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景观记忆的媒介呈现。重大城事记忆的媒介呈现、城市风情记忆的媒介呈现和城市日常生活记忆的媒介呈现。媒体对这些内容有意识的挖掘、精心的策划、多角度的报道与记录可以唤醒市民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有助于重新构建城市文化认同感,提升凝聚力。  相似文献   
94.
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好评民宿的深入解析。本研究以莫干山地区网红民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分析,探索民宿主人角色呈现框架;其次基于网络文本资料,分析消费者情感认同要素,并以此构建“民宿主人角色呈现—消费者情感认同”生成机理,探索民宿主客关系的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民宿主人从物的在场呈现、情感劳动前台化呈现、理想化情境呈现三个角度表达其自身多重角色;消费者则从设备元素、场景元素、人际元素和体验元素四个维度感知民宿并产生情感认同,二者通过“人-物-人”两段式移情、主人印象管理及“家”的归属感塑造生成联结。文章率先从民宿主人的主观能动性视角解释民宿消费者情感认同的生成逻辑,对引导民宿主群体建设、推动民宿产品个性化发展,增强民宿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
历经百余年的宋夏战争深刻影响着北宋社会的政治气候、文化思潮、文学风貌,以及士人的人格精神状态。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文人的忧患意识与革新精神,但战争的失利,以及主战与主和之激烈论争所引发的严酷党争,使得北宋文人透显出浓重的"倦客"情怀,并转化为沉郁感伤、敏感幽婉的创作心理,最5 4终流露于他们的诗词创作中。通过揭示宋夏战争与北宋文人"倦客"情怀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深入发掘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多重人格心理,同时也可窥见民族关系格局对时代精神以及文学风貌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6.
2012年9月15日,“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开幕。此次展览作为上海美术馆搬入中华艺术宫之前对中国的当代、当下艺术的最后一次思考性呈现与展示。所展出的20位国内当代艺术探索者的参展作品都从不同语境、角度和呈现方式上一同反应了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表达。  相似文献   
97.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位具有自觉的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以农民利益为本位的价值立场和以民间文化为本位的文化选择,使他对自己担负的文化使命有着相当的自觉。不管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始终站在民间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在赵树理创作生涯中有两个关键时期,即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到60年代。其中,40年代可称为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凸显"时期,50到60年代可称为其"民间立场的坚守"时期。  相似文献   
98.
作为本土作家的杰出代表,董立勃的小说创作极具鲜明的新疆兵团色彩,其创作底色被深深地打上了新疆兵团这一特殊地域的烙印。"下野地"的独特存在,既是董立勃小说世界的核心关键词,也是新中国初期压缩版新疆社会的组织再现。"下野地"这一艺术空间极富诗性维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地理的某种自然呈现,它的意义是多重的,具有丰富的阐释可能性。可以说,"下野地"属于董立勃,它的艺术内涵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99.
记忆是诗性与诗学的源头之一,记忆意象在北岛的诗歌中族群化地呈现。其前期诗歌中“记忆”主要和苦难生存的铭记、沧桑感的传达、理想未来的期待互相渗透,承载着历史意识;后期诗歌中的记忆主要是在对亲情乡国的追怀、对母语和本土文化的守望,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感伤化展现,充满着文化思考意蕴。北岛诗歌对记忆珍视的自主性与个体性,不仅丰盈了其诗歌的审美,更有高举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和显示诗学建构的自觉意味,对当下的汉语写作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0.
侗族款词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乡规民约,是民间文艺和民间规约的复合体。它以“百科全书”的身份在广度上蕴涵了侗族的社会横向全景,并在深度上以“活化石”的姿态表征着侗族历史的纵向发生、承继与发扬。不仅如此,侗款呈现的文化底蕴、律法思想和表意机制,揭示了侗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属性和共处原则,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艺术精神和律法思想,及其两者悖论而统一的独特属性,又反过来支撑着民族的独特性与恒定性。因此,侗款在艺术与法律的领域,在处理人类自由与规约、情感与理性、人本与法本关系时凸显出和谐性、有效性与持续力,它以一种成功的文化精神模态昭示了人类社会、艺术创作发展的又一探索方向与行进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