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说“味”     
”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理论范畴,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生理意义、精神意义、文艺意义等多重内涵。在文艺领域,它既可以用于作品,也可以用于鉴赏者,还可以用于鉴赏活动。因此,任何想使之简单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2.
论辨味批评中的言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利群 《江汉论坛》2002,1(1):82-86
司空图提出论诗必须辨,从而形成中国古代辨批评的传统。辨须从辨言入手,把握诗歌语言与把握诗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历代的言意之辨的继续。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才能把握和意;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语言去把握言外之意、言外之,从而在诗的基础上使言与意产生间距又达到统一,以此说明了诗性语言、文学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3.
""最早出现在李仁老的诗文中。在李仁老诗文中的""基本上不属于审美范畴,它表现出由非审美属性向审美属性过渡的特点。""作为审美范畴主要确立在李奎报的诗学中,它主要表现为诗歌的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4.
长云 《社区》2003,(17):42-42
“食育”在日本并不是新用语,据说在明治末期(20世纪初)已与“体育”、“知育”、“才育”、“德育”并称为五育广泛使用。最近在日本复活的“食育”一词,正如文字表述的那样,是指“食事教育即言传身教”,也就是让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懂得进食的乐趣与重要性,并让他们掌握过理想的食生活的能力;进而在孩子们进入学童期后,推动他们独自考虑保持健康、个人判断选择对身体有利的食物的学习。在日本社会对食品的安全性、食物与健康的关心日益高涨之中,把“食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保育院和中小学不断增加。而且,创造与支援一个易于实现“食…  相似文献   
105.
106.
唐人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了“外之旨”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对中国诗学理论是一大贡献,而且从阅读欣赏角度指出文学作品的高妙境界在“外之旨”,也就是说,在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这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7.
高美 《百姓生活》2014,(12):61-61
冲绳,古称琉球,在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存在。1372年,朱元璋派遣使臣向琉球群岛上最大的王国中山宣谕,冲绳开始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1609年,日本九州的萨摩军入侵琉球,琉球王国开始"日本化",并于1879年成为日本冲绳县。冲绳的首批中国人在冲绳首府那霸市西北部,有一座著名的"福州园",园内模仿福州名胜,修建了楼台阁榭等建筑物。  相似文献   
108.
《老友》2014,(1):67-67
正如今,食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大家购买食品时对营养标签、保质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过,让很多人纠结的是,家中总有些食物面临过期的尴尬:扔了,可惜;不扔,又怕吃出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保质期不是食品的最后期限,判断"过期食品"能否食用是有学问的。保质期的定义是"产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在保质期内,商家要对产品的质量负责,所以建议大家在保质期内食用,但保质期不是认定食物是否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苏试有关艺术思想资料的对比分析 ,可以澄清历史上一些模糊认识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和“美常在咸酸之外”是苏轼文人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