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71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97篇
理论方法论   175篇
综合类   1321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齐皓  孙睿 《现代交际》2012,(9):90+89
唐代石窟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而敦煌石窟绘画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对唐代敦煌石窟从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题材、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角度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2.
艺术是社会的镜子,艺术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社会精神面貌。对唐代敦煌艺术中的青年艺术形象的研究发现,菩萨造型、飞天形象、舞伎形象、民女形象等女性化审美取向与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可以认为,敦煌艺术中的青年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需要,同时是由当时特定阶层的社会性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3.
杜甫《赠韦七赞善》诗原注曾引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对韦、杜家族的称誉和标榜,而杜甫自称"杜陵野老"和"少陵野老",也与此有一定的联系。对于这一俚语的来源,学术界颇有异说,莫衷一是。以新出土文献作为考察基础,与传世典籍相参证,结合杜诗进行文本分析,可以进一步探寻"城南韦杜"的渊源,加深对于唐代韦氏和杜氏家族的认识,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望族在唐代的兴衰情况,也可以加深对杜甫"杜陵野老"等称谓的理解。  相似文献   
44.
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使得南北朝以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对抗逐步演变为文化认同和融合,这表明北魏孝文帝的民族文化融合政策彻底巩固下来。作为北魏"勋臣八姓"之后裔,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独孤及的文化认同行为表现为对独孤家族的家谱建构和血缘追溯、表现为对中原儒学思想的讨论和接受。独孤及特异的"嗜琴"行为艺术和文学制作以及独孤家族其他成员对汉文化各有所取的文化现象表明,以独孤家族为代表的北朝世族入唐以后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强化。  相似文献   
45.
吴淑玲  张岚 《河北学刊》2012,32(5):91-95
唐代书肆是唐诗传播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书肆的诗文集主要有四种来源:收买诗人的诗卷、雇佣书手抄写诗卷、自由抄诗手炫卖的诗卷、拓印金石铭刻诗文.诗文集的去向主要是士人.书肆为唐诗的即时传播和接受搭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畅销诗卷对诗人的创作有着积极的鼓励作用,获得诗卷的士人在唐诗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诗艺影响,这些对唐诗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6.
唐代笔记杂纂看唐人婚礼,既承袭古代"六礼",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些新的变革.传统婚礼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因而,婚礼中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宗法意义.因此,本文以笔记杂纂为切入点,探讨以婚礼礼俗为代表的隋唐民俗生活,并基于此来讨论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唐代舞蹈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一个辉煌的篇章,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舞蹈可谓是百家争鸣.道教舞蹈作为道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唐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甚至对后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唐代道教舞蹈的发展及代表作,说明唐代道教舞蹈的辉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滕云 《学术交流》2012,(6):160-164
唐代开科取士,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然而,应举人数众多与擢第名额有限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致使绝大多数举子落第。反复落第的举子一年年被科场利刃所伤,他们写下了大量落第诗,用诗歌生动地记录下他们应考落第后的所思所感和心路的变化历程。从这些落第诗中可以窥见他们在历经落第打击和磨难后,对一直苦苦追求的科举目标逐渐产生了怀疑,怀疑自身的才华不足以登第,也怀疑自己此生有无登第的命运。在这些落第诗中,还流露出他们对科举现象的反思,认识到为赴举应考而长年流落他乡的艰辛生涯以及不分白天黑夜勤学苦读对自己身心造成的损害,甚至耽误了自己整个的人生规划,为此表现出悔意。落第诗中同时记录了他们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开始看淡科举的魔力,并寻求快乐自足的人生,或另觅他途求事业。落第诗中记录的落第举子对科举的怀疑与反思,给狂热的科举热潮注入一些理性成分。这又反过来给落第诗的风格抹上一层抑郁忧伤的情调。  相似文献   
49.
与魏晋南北朝相比,唐代婚姻观念与婚姻形态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士大夫婚姻缔结重进士、重文学才子,就婚妻家、夫随妻居等姻娅群居现象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催生出众多姻娅诗群。姻娅诗群形式多样,经常开展文学揄扬、唱酬、宴集等活动,对提升家族文学水平、扩大家族文学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姻娅诗群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使家族文学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进而对时代诗歌风尚的形成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0.
唐代文人园林既具有私人空间的独立性,又受到公众世界的政治牵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领域。统治阶层凭借政治权利以赏赐与没收的形式对文人园林进行政治介入与干预,士大夫文人则发挥了园林在进仕与退隐中的政治功用,文人园林在统治层的政治掌控下、士人的政治权威认同及政治理想表达中蕴含了政治文化意蕴。这种政治解读,揭示了文人园林长期被遮蔽的政治性,这是当前唐代园林文学与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