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02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608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邱景源 《兰州学刊》2008,(7):166-168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傅庚生、朱维之等人都撰写了各自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或中国文艺思想史著作,这些经典文学批评史著作的问世,使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得以建立。而批评史学科的建立,不仅仅是因为开创性著作的问世,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著作已经有了自觉的批评史学科观念、现代文学观念、批评史观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这也正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得以确立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方法与以往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做的概括和方法的联系、区别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用哲学的理念把握社会,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包括建构)及其变化发展(包括发展动力)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同时,以人为本和唯物史观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等也是一致的。可以说,唯物史观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2005年6月起在全国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民间文学"自有其独特性:一是20世纪80年代曾经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普查,这次可称为"跟踪调查"或"重复调查";二是民间文学普查不限于数据收集,而是要采集记录流传在口头上的作品,寻找和发现重要的传承人.在这两点上,民间文学与其他的类别相异.调查要遵守唯物史观和"全面性、代表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和参与观察法.与其他"非遗"类相比,民间文学名录的申报工作相对滞后,其原因既有工作的协调问题,也有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两点本质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论基础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民主与法制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生命》杂志作者群体围绕着中国社会结构进行过一场讨论,可以视之为其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先导。这次讨论最大的特点,是关注中国社会及其社会史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所用的方法是社会学的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在探讨中国社会结构问题时,《新生命》杂志是一份既非反对唯物史观,也不是完全意义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刊物。  相似文献   
17.
以斗争为生命要素的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运思中,马克思确证了社会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天下最权威的东西”和“人民权利的法律根据”,同时还回应了工业革命和资本逻辑背景之下反对旧的社会关系和联合的革命行动何以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的致思理路中,他先后聚焦物质利益、异化劳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而分别阐发了他的社会革命思想。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是与众不同的,它既是革命理念与革命行动、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与人类解放、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相统一的总体性革命,又是历史地回应时代之问的人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和精神,在理论上肃清消解、否弃、拒斥革命的误识,在实践中继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目前主要用于定性地解释某些宏观政治问题,而其解释人类日常生活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解释力缺失已经成为新时代该理论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瓶颈”。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审视,生产方式在整个唯物史观体系中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核心地位,故应以生产方式为核心构建新的解释应用话语体系,这样做既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忠实捍卫,又能对传统理论解释体系中存在的疏漏加以完善,同时较好地弥补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缺憾。近十年教学实践的开展和验证,使青年学生不但亲身体会到创新体系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而且有利于培育和塑造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对当前大力促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全中 《决策探索》2004,(10):22-22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全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善于把握新情况。善于总结新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的一条是,我们要立足实践,把握时代新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明确提出和全面深入的阐述,便是深化执政规律,建设规律与历史规律问题认识的理论典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遇到经济全球化复杂进程、国内经济社会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等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困扰与挑战,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混淆、误读及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识误区。唯物史观是我们探究复杂局势根源、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以及理性解析我国价值观建设认识误区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建设我国核心价值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从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和人民整体利益的根本立场出发,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应对国内外复杂因素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挑战和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进而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