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常啼菩萨求法故事》是抄写于蒙元时期的重要回鹘文佛教文献之一。玄奘法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220)之"初分常啼菩萨品"及"初分法涌菩萨品"是回鹘文《常啼菩萨求法故事》的底本,但回鹘文故事不是汉文版的逐字翻译,译者用押头韵的诗歌形式叙述该故事,并在佛教教义和人物风景刻画上添加不少内容或删去汉文译文中的重复内容。  相似文献   
92.
在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村寨里,以"土地菩萨"为对象的信仰形式,在其信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菩萨"对当地人来说不但是象征公平正义的保护神,而且对"土地菩萨"的信仰是村寨中血缘组织表征其权威的展台,折射出各个血缘组织在村寨中的等级地位,并隐含着各血缘组织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时至今日,这种信仰形式对于村寨社会结构的...  相似文献   
93.
东晋时期,大量佛经出现了汉译本,佛经对汉地本土文化的浸润加强。作为东晋高僧,支遁的诗文不仅在题材层面容摄了佛与菩萨之行事等,对佛经诸法空、禅定思想的容摄更已深入到核心的主题层面,其五言赞则容摄了汉译佛经赞的五言形式,显示出汉地本土诗文容摄佛经初期阶段的特征。支遁诗文容摄佛经有力地开拓了汉地本土诗文容摄佛经的道路,确立了后世汉地本土诗文容摄佛经的格局。  相似文献   
94.
菩萨蛮     
  相似文献   
95.
王君 《云梦学刊》2002,23(5):74-77
希腊爱神与中国敦煌菩萨作为两个不同国度、不同类型的女神 ,是中西方各自女性的理想形象。她们雕塑形象的异同 ,反映了中西文化既相互扰动 ,又独立运作的历程  相似文献   
96.
大乘《涅槃经》是在小乘《游行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经典。通过这两类《涅槃经》典范人物叙事方式的对比,如阿难、魔王、纯陀、阿阇世等四位人物的地位、形象、性格特征演变之比较,可以探究关键人物在声闻乘经典向菩萨乘经典转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细究两类典范人物的演变之因,是出于佛典翻译、褒大贬小及适时解决佛教危机之需要。对两类《涅槃经》典范人物之比较叙事研究,对其他类型的大小乘佛典之对比研究,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
竺法护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有"敦煌菩萨"之称,学术界一般认为他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人,但通过对相关资料和敦煌当时佛教发展情况的分析,本文认为敦煌是汉文化区域,而竺法护在早期并不懂汉语,说明竺法护不是在敦煌土生土长的月氏人,而是西域来华的游僧,因为曾在敦煌停留译经而称"敦煌菩萨".文献关于他是"天竺菩萨"、而后从西域"来达玉门,因居敦煌"的记载更接近事实.  相似文献   
98.
冯远理 《领导文萃》2007,(10):77-79
1913年12月11日,在武汉就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兼参谋总长的黎元洪不情愿地登上了北去的专列来到了北京。一代枭雄袁世凯以当初接待孙中山的最高礼仪接待了这位武昌首义的功臣和副总统。就黎元洪来说,也不想进京之初就和袁世凯的关系搞得很僵,于是宾主把酒言欢,极尽欢愉。这道政治风景,  相似文献   
99.
衡朝阳 《兰州学刊》2008,1(3):115-117
瞿秋白“历史的工具”论固然是他在对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和苏俄社会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他坚定的工具意识则是和独特的家庭经历和思想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由母亲自杀而产生的献身精神、经接触佛教形成的为菩萨行人间化的愿心,乃至翻译俄文作品过程中对“多余人”形象产生的深刻共鸣,这一切构成了瞿秋白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深沉的工具意识,为瞿秋白“历史的工具”论准备了充分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0.
编号B121:40文书出自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21窟。文书残宽14.1厘米,残高24.5厘米,残存文字4行,为一件回鹘蒙古文木刻版《入菩萨行论》残叶。《入菩萨行论》是7世纪印度论师衔地爹瓦撰写的一部佛教论典。1305年元代高僧搠思吉斡节儿译为蒙古文。现存蒙古译文文献主要有:1312年入菩萨行论疏(BcaT);敖伦素木写本残片(OS,16世纪);新德里手抄本(L6,16世纪末、17世纪初);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藏本(M480,同上);戈娃列夫斯基所得本(K);《丹珠尔》本(T,1748)以及19世纪布里亚特重译本(B)等。文章中笔者将敦煌残叶与上述诸本进行了对照,并发现该残叶所存文字为《入菩萨行论》第八章第107偈第3行至第108偈第1行的内容,年代可能早于1312年《入菩萨行论疏》。莫高窟残叶的发现意义重大,它在蒙古族文献、文化史上将会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