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61.
王夫之在对夷、夏文明程度的理解上,引入了动态的线性历史发展观的分析方法;在对夷夏的认知上,他主张夷夏同属人类,夷狄同样有做人的尊严;在对夷狄的态度上,他反对恃强凌弱的虐杀,主张友好相处。  相似文献   
62.
华夏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相似文献   
63.
64.
通过对梁启超的解读,夏中义对梁氏学统观念梳理聚合出多层次构成的堪称“现代学统”的整体框架,概括为四个层次:学术本位、思想独立、逻辑归纳和朴学文体.夏氏对梁启超的精神认同更是自我价值的确证和自己学术本性的分泌.他的20世纪中国文论研究的实绩体现了现代学统的自觉.当人文精神讨论式微之后,学统的回归不失为当下知识分子生存取向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参照.  相似文献   
65.
"勇"是儒家"三达德"之一,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子路和子夏同为孔门高徒,然而他们身上的"勇"却各具特色,子路所表现的是一种"侠义之勇",而子夏所展现的是一种"仁知之勇"。通过比较两人"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清儒家之"勇"的内涵,分清生活中的"小勇"和"大勇",发扬儒家之"勇"的精神。  相似文献   
66.
19世纪40年代,法国进入全面工业革命时期.面对着新的社会转型,不同的思想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作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言人,法国思想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沿着亚当@斯密的路线,坚决主张市场交换的自由,反对各种外在力量对市场交换的种种限制.他详细探讨了市场交换的性质、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意义,认为只有在自由的市场交换下,才能增进社会的福利,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相似文献   
67.
"先传后倦"的命题是子夏与孔门弟子中同以文学著称的子游在关于传道与为学次序的对话中提出的,子夏对何以先传"洒扫应对"的问题给出了经验的解释,但缺乏理论上的论证.朱熹通过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观察思考,认为"洒扫应对"的小学功夫是立身成德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并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理"范畴和"理一分殊"模式为"洒扫应对"之"先传"提供了坚实的理由.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历程做一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68.
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在制度建设上颇有建树,体现在官制方面,就是建立了一套"胡汉杂糅"、新旧并用的职官制度。赫连夏的中央官制构成中,既继承和保留了三公制、司隶校尉等两汉旧制的因素,也有对三省制等魏晋新制的吸收和利用,诸如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御史台等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在夏政权的中央官制中都有所反映。赫连夏的中央官制中,还有一套与魏晋武官制度相似度较高的中央武官系统。除中央官制外,赫连夏并不算完善的地方职官系统则呈现新旧杂糅的特征,但无论是称为州牧,还是称为刺史,赫连夏的地方长官均非虚设,而是有其实际管辖权限。  相似文献   
69.
所谓联蕃制夏,即指北宋联合散处在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政权共同抗击西夏军事进攻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存在于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宋神宗熙宁间发动熙河战争,收复吐蕃所居之河湟地区,联蕃制夏的策略被弃用。笔者拟就北宋朝野对联蕃制夏策略的非议及其原因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70.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雅乐的起源并不在周代.同礼的起源、发展始终和原始宗教有着内在联系一样,乐与上古时期古巫"事神之事"关系更为直接.原始祭祀乐舞是古礼的存在形态,也是雅乐的最初原型.在雅乐产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 夏、商甚至更远时代远古先民大量图腾乐舞和祭祀用乐的实践,是雅乐理念的重要历史依据和理论原型.周初六代乐舞从<云门>到<大武>的顺序,实已折射出雅乐发源于史前信仰而形成于西周的整个过程.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雅乐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