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71.
4名患者与对应的4名言语正常者使用的动词都是及物过程的体现.每对被试运用的及物过程类型比例不尽相同.而患者组使用及物过程类型的平均值与正常人组接近.患者与正常人使用的动词在词频上没有显著区别,而多数患者使用的动词异现率较低.  相似文献   
72.
《夜色温柔》叙写的是旅居欧洲的美国人迪克.戴弗医生和妻子尼科尔的婚变。10年间他经历过希望、压抑、愧疚、愤怒、失望等多种情感体验,它们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纠结对抗,聚合分裂,本文从性别批评的角度来解读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其文本隐喻当时典型的现代西方男权社会中男性中心思想的退位、女权文化崛起。小说通过人物性别意识与叙述视角契合转换的结构方式及男女人物形象塑造的对照谱写了一曲现代男权社会衰落的哀歌。  相似文献   
73.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9,29(3):56-59
在文论"失语症"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已有现代文论新传统的"话语",所以,不存在"失语"问题。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第一,现代文论新传统所谓的"话语"与文论"失语症"所说的"失语"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五四以来是否形成了现代文论"新传统"是值得怀疑的。第三,真正的传统只有一个,新传统还是旧传统的延续,不可能以"新传统"作为重建的出发点。第四,用"新传统"来掩盖中西大传统的矛盾,只能起一种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74.
中国文论在当下会惠上严重的"失语症",与中国文论在现代转型时盲目遵从西方话语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中国文论百年来的建设呈现出一个西化的历程,文章从四个具有标志性的时代入手,剖析西方理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规训,及其造成中国文论更新乏力,逐渐失去与当下文学联系的事实.同时,文章还揭示了中国文论西化的本质,即对西方科学观念的持续盲从,这具体表现出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三个基本维度,并对现实主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5.
中国文论"失语症"提出良久,但迄今缺乏具体的个案分析;这一问题虽是在比较文学背景下被提出的,却缺少本学科的反思.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经典,例如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实际上在本体论和话语学两个层面上已经"失语".如此缺乏批判性的对西方文论的隐性顺从,将使中国比较文学沦为"东方学"的话语工具.  相似文献   
76.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77.
文学理论的"他国化"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失语症"于1995年被提出以来,中国文论的失语和重建一直是众多学者颇为关心的问题,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事实上,中国历史中有若干次的中外文化"融汇"与文化"转换"和文化"重建".历史发展到今天,究竟怎样"转换",怎样"重建",怎样"融汇中西"?我们需要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来.这条路径,不应当是闭门空想出来的,这个方法,不应当是人为地设计出来的,而应当是在总结人类文化的总体规律,总结各国文化交流规律,总结各国文学理论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中国文化战略,从过去近百年的西方化,转换到今后若干年的"化西方",运用文化与文论"他国化"这条文化发展规律,实现以我为主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真正实现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与重建.  相似文献   
78.
文章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简要论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定义,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作用以及中国文化融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  相似文献   
79.
王树人 《文史哲》2007,(4):42-46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儒学之文化融合,被看作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但明末清初之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却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有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霸权主义因素,也有中国统治者坚持儒家道统决不动摇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引进西学并高扬西学,同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自戮式的贬抑,一直是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发展的基调。其结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失语症"状态。要恢复中国思想文化主体地位或找回"失语",只有在艰苦的中西思想文化的会通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80.
赖大仁 《学术界》2007,(4):28-37
持续近十年的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必定会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但讨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其中有两点值得反思一是"转换论"命题的表述本身存在问题,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二是就古代文论在中国当代文论建构中的作用而言,争论其能否实现转换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更需要做的是从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古今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从而找到利用古代文论资源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使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