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0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87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430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对求解<机械制图>中的线、面综合作图问题的有关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掌握了此类问题的特点,找出求解决此类问题的技巧,总结了求解线、面空间几何问题的方法,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2.
张怀通 《齐鲁学刊》2004,(4):150-152
李家窑西周44号墓出土铜器之铭文显示的信息是:墓主名叫"追夷",以"宫"为氏,子男一级贵族。结合其他铜器铭文可知,宫氏为姬姓,是西虢小宗。追夷大约在西周末年随其宗子由西虢迁居今三门峡一带。平王东迁,西虢随之东来,便以"宫"氏居地为基础建立了虢国。  相似文献   
33.
越文化对鲁迅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鲁迅思想的越文化渊源"、"鲁迅与越地人物的精神联系"、"鲁迅作品的越文化表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推动了鲁迅研究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4.
"夷陵城"建城的历史悠久,始于战国时期,这在大量的文献和史籍中屡有记载.然而,夷陵城究竟在何地?这是由于史籍中记载不清,再是2000多年前夷陵古城又早已被毁于战火之中.故千百年来,探索古夷陵城故址在何处的工作一直是历代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历史、考古、地名等学科研究入手,并在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夷陵城所在位置进行考证,夷陵城其位置就在西陵峡口处左岸前坪一带.  相似文献   
35.
普陀山南海观音源自古印度南滨海,经由斯里兰卡等南海诸国传入.南海观音在民间被普遍视为"慈航普渡"、"救苦救难"的海上保护神,其形成与航海关系密切.由于普陀山具备了对外交流的地域与人文优势,故南海观音在魏晋之际已有流布迹象,并于南朝萧梁时期成形.  相似文献   
36.
董仲舒和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本文着重对两人的夷夏观作了比较论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儒特别是《公羊传》的夷夏观,他虽然从大一统的角度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思想,却重视依据"从变从义"的原则,借助于灾异论的形式来辨明夷夏之别;司马迁则"不斤斤于夷夏之别",《史记》从编撰体例到思想内含无不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夷夏一统的思想。  相似文献   
37.
试论鲁迅的文化性格及其越文化印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应该进一步"回到鲁迅那儿去",要重视鲁迅自身,重视鲁迅身上最恒定的,最富于个性色彩的,明显的与他人有别的带有基本特征的东西,如鲁迅的文化性格和鲁迅身上的越文化印痕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两个问题.鲁迅之为鲁迅,是由于他有特殊的文化性格,即独立自由的现代人格精神,这种文化性格不仅仅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而且在这之后仍然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形成鲁迅宝贵的文化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文化深层的印痕.  相似文献   
38.
郑先龙 《职业》2013,(27):176-176
职校体育背越式跳高项目教学,教学和训练都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9.
《琼州学院学报》2017,(6):15-23
疍民文化不仅在中国,在东南亚甚至南太平洋一些岛国和地区均有传播。疍民的起源与变迁的脉络尚无确切定论。"蜑"字虽然在主要甲骨文字典中没有收录,但甲骨文"蚩"字却隐含了与"蜑"相关的许多信息。"蜑"不仅与"蚩"高度相关,而且与"蛮""夷"关系密切。古代"蜑人"不仅指水上居民,也包括山地居民。传统的观点认为,疍民源于古代的"蜑人",这个结论还当存疑。现代的疍民继承了古代"蜑人"的生活方式,但未必继承了族源关系。  相似文献   
40.
乾隆年间新疆的滇省土夷是清代从云南发配到新疆的少数民族,作为安插户,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被"安插"在乌鲁木齐都统辖区的头屯所、芦草沟所和塔西河所进行屯田。本文探讨了他们被发配的时间、原因及在新疆生活及婚配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