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24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在毒品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毒瘤的社会背景之下,描写吸毒戒毒的小说《红处方》显示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学价值;在准绝症“毒瘾”、拯救与启蒙的历史尴尬和人性的黑暗面前,戒毒医生全力以赴的戒毒工作凸现出西西弗的悲壮色彩,从而使小说蕴含了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2.
《围城》的钟摆意象与存在主义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最高文学领悟。作品描述了方鸿渐等人在法国邮轮、上海、三闾大学等地的“生存活动”。小说在人们奔走挣扎的困境中 ,在昭示着人生百态与“类”的劣根性的同时 ,将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选择”、“存在先于本质”和“荒诞”理论运用于极致 ,表现出作家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思维契合。  相似文献   
63.
昆德拉之重     
昆德拉之重在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于生命中无以数计的“非如此不可”;在于不解之词所诏示的萨比娜的叠加式的背叛;在于镜子所裸现的特蕾莎别样亦可的身体;在于凭藉对残酷现实的幻化所构建的必然之舟上的别样女性与偶然女性。通过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一女性主义的胜揽和存在主义的洞见,旨在达成某种程度上的文学性和学术性兼具的批评向往。  相似文献   
64.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之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福尔斯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传递和宣扬了存在主义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既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又是福尔斯基于个人成长经历所形成的对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认识和思索;实际上,这种自由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一种不停变化和不停发展的动态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65.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66.
车瑞 《学术探索》2014,(2):103-105
东西《原始坑洞》摆脱了既定的美学范式和语言秩序,虽然篇幅不长但却于短小中见张力,简赅处寓精辟,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张力,他的文字以冷静而残酷的叙事策略完美地再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神髓、解构了“家国同构”的文化权威与禁忌、在自我放逐与命运抉择的面前选择了人性之善,并在极具反讽的文字中以不动声色的笔触表现出生命消逝与生命延续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67.
李洱在《应物兄》中刻画的各类知识分子均生活在萨特存在主义设定的“荒谬世界”中。尽管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面对名与利的诱惑、爱与性的剥离、生与死的叩问三重精神困境无法逃避,但是当人面对具体环境时又可以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从而体现出自我的本质存在。应物兄面对光怪陆离、荒诞可笑的现实世界发生了从妥协到抵抗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启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既要“感时应物”,又要“应物而不累于物”。  相似文献   
68.
《奇境》是乔伊斯·卡洛尔·欧茨自认为写的最为艰辛的小说,书中最突出的主题是人类对自我的追求。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主人公杰西在不断变化的生存困境里对自我追求的历程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不断改变的外部环境中,个人尽管试图通过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来掌控命运、感知自我,可是最终也无法逃避烦恼、恐惧和绝望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对鲁迅的精神世界进行存在主义观照的学术理路日益为众多学者所奉行.我们不可否认这种理论视野的诸多有效性,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是:当我们以存在主义去洞开鲁迅精神世界之一角的时候,是否又遮蔽了鲁迅本身所固有的许多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可以肯定的是,鲁迅思想中的确有着相当多的存在主义质素,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提示我们不能由此断言鲁迅是一个存在主义者,鲁迅对存在的体验和思考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别.研究者要想走近真正的鲁迅,首先得把所有的"前判断""悬置"起来,从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鲁迅出发得出一切有关鲁迅精神世界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70.
<辩证理性批判>是萨特力图整合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也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萨特通过反思传统哲学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认为这种整合既合乎存在主义的要求,也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总体化与中介、前进与逆溯法构成了其理论建构的主要方法.也正是通过这种新的解读,萨特的存在主义历史主义化了,而马克思主义则被存在主义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