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孟姜女弹词是孟姜女故事流传中不可忽视的传播形态之一,明清以来,国内现存的弹词版本共七个。其中,尤以民国六年(1917)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艺术价值最高。从内容来看,《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塑造了贩夫走卒、小商小贩、仆从杂役、妓女盗贼等市民阶层,形象地勾勒出江南地区社会的浮世众生,拓展了孟姜女传说展现社会的广阔性;从叙事艺术来看,它具有柔美细腻的文辞,增添趣味和幽默的 “噱头”,用以拓展情节、提高曲折性的“补书”,牢牢抓住观众的“关子”以及演员“起角色”的表演。  相似文献   
32.
孟姜女歌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普通劳动者中传播,并借助于各地流行的曲调而遍及大江南北。艺术层面来看, 孟姜女歌谣音韵整饬、节奏性较强、句式富于变化,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征;孟姜女歌谣的传播是动态的,永远没有 “定稿”,人们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自觉地结合本地风俗民情进行修改和调整,客观上促进了孟姜女歌谣地域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33.
新世纪以来,齐长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日渐受到重视,然而齐长城山东文化脊梁的形象却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来,以致围绕齐长城开展的旅游开发也陷入窘境。通过梳理齐长城文化遗产资源,发现齐长城文学遗产塑造了齐长城既明晰又多元的形象,即固若金汤的军事防御设施、苍凉悲壮的古战场、秀美淳朴的旅游地、神秘的探索秘境。在文学遗产视角下,可采取继续加大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传播力度,在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基础上适当将齐长城的定义予以外延,加大齐长城文学遗产的出版传播和趣味传播,着力固化有关文学遗产并具象化等措施,以文学遗产助推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34.
江绍原研究的《发须爪》具有思想、理论和历史上的意义,不能忽视的是其对中国早期民俗学具有研究方法上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江绍原《发须爪》研究方法的挖掘,阐述让文献"说话"、亚田野调查、从小处着眼、唯物辩证等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分析了江绍原《发须爪》研究方法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背景原因。同时兼略谈及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方法,并与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相提参照与评说,或许对中国早期民俗学的方法论、学术史是有益的补充与构建。  相似文献   
35.
长篇叙事诗《孟姜女万里寻夫》虽则不够完整,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域,尤其是孟姜女的北上寻夫路线与秦朝的主干道路驰道基本吻合,从而佐证了它的真实性。另外,诗中所反映的秦代贞节观、滴血认亲等内容均属值得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36.
以宋元散佚戏文《孟姜女送寒衣》为源头,将《宋元戏文辑佚》中的戏文旧篇、明初戏曲选本《风月锦囊》中的《孟姜女寒衣记》、明末戏曲选本中的传奇散出等进行分析考证,以辨其文本的流变,再对相关的史实记载、民间传闻、笔记小说及戏曲剧本等材料进行考察,进而在体会古代戏曲的繁荣盛况的同时,从中探究戏曲发展史中的“改编过渡”现象.  相似文献   
37.
近年在莱芜发现的明代《孟薑女纪铭》石刻,被认为是孟姜女传说的重要文献,但从文字、史实、典制、纪年、人名、地名、语言、碑制及发现过程等12个方面存在的疑点辨析,可认定此碑绝非古刻,而是当代人所伪造.  相似文献   
38.
“通讯”和“按语”: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论学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楚炎 《云梦学刊》2008,29(1):37-41
在<歌谣周刊>和<国学门周刊>上由顾颉刚所主持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通信是整个研究的主体.同时,作为整个研究的发起者和引导者,顾颉刚常以"按语"的方式参与讨论.这些"通讯"和"按语"将当时孟姜女研究的原生状态保留下来,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学术话题渐渐生长的过程.整个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便依托于通信附加按语这样一种特殊的论学方式中逐渐生长,而研究中的得和失也多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39.
在敦煌变文、曲子词等俗文学写本中,孟姜女不仅是杞梁之妻,同时也是众多无祀亡魂的司祭者。敦煌伯希和5039号残卷变文中,长城下众髑髅与孟姜女的对话,既承接了自庄子以来的髑髅文学传统,也反映了唐代招魂祭祀、安抚孤魂的信仰习俗;变文末尾,孟姜女宣读了一篇具有通用文书性质的祭文,以酒食祭飨孤魂。"丈夫远征不归的悲哀"固然是孟姜女故事在唐代突变的时代背景,杞梁之类的孤魂救度也是推动故事传播变异的原动力之一。敦煌孟姜女变文是从招魂仪式向祭祀演剧进化的一种中间形态。孟姜女的祭司身份在乡村祭祀演剧中至今尚有遗存。  相似文献   
40.
贺中 《青岛画报》2011,(2):50-53
登临琅琊,感慨万千,在胶南——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再到秦皇汉武,五千多年来曾经上演过多少风云际会、铁戟沉沙。悠久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的足迹烙印在了这片大地的记忆里,历史的注脚铭刻在了经久沧桑的碑石和古建筑中,历史的典故给了胶南人得以拍着胸脯娓娓道来的不朽话题和自豪情感。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胶南设置琅琊邑,被赞誉为"东境上邑",至少让9位帝王乐不思蜀;如今,这座拥有30多处历史名胜和古文化遗址的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寓于壮美的山海风光中,让海内外游人恋恋不舍,仍不愧于"东方胜地"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